极缓慢地向上抬升,一分分,一寸寸地扬着。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的移动,那只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手仿佛僵在半空,两颗酸涩的泪水从他微闭着的眼眶里无声地滚落下来,近旁的人们听到了他强咽苦水时发出的哽咽。
手没有扬上去,命令没有发出。这一刻,时间似乎也凝止了……
005
头顶青天白日的十万远征军,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支出国作战的中国军队,仅仅三个月余,这支精锐之旅就丢盔弃甲,丧师辱国。是谁葬送了十万远征大军?追本溯源,说来话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1942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即对日宣战。不久中、美、英、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国际同盟,中国跻身于“大国俱乐部”。其后,盟国开辟中国战区,任命蒋介石为该战区最高统帅,统帅该战区所有盟军,又应蒋介石之邀,派出美国将军约瑟夫?华伦?史迪威(joseph warren stilwell)为战区参谋长。
此前,中国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国民政府迁至陪都重庆。由于日军已攻占宜昌、南宁等地,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仅剩经仰光至曼德勒至腊戍的铁路运输后,转滇缅公路到达云南这一条通道。中国战区开辟之后,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的战略物资大幅度增加,在仰光港口堆积如山。国民党军队是没有外援无法进行有效抗战的军队,这条通道就成了偏安一隅的国民政府的“生命线”。
不仅如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在1940年前后已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在中国大陆的攻势受阻。它攻克缅甸另有两个重要的战略目的,一是西进印度,消灭驻印英军,与隆美尔率领的德军在中东会师;第二个也是对日本来说是最重要的,是由缅甸攻入中国云南,直捣重庆,彻底打跨国民政府。
因此,缅甸成为中日必争之地。
1886年1月1日,英国吞并缅甸,独立国家沦为英殖民地。英国不但在缅甸设有殖民政府,更驻有数万军队。
二战爆发后,曾在战前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英国,又在亚洲搞绥靖主义,企图以牺牲中国换取日本的让步,以保全它在远东的大后方,1940年7月18日,英日签订封锁滇缅公路三个月的协定,割断了国民政府的外援大动脉。在欧洲的绥靖主义换来的是战争,在亚洲的绥靖主义同样挡不住日军的铁蹄。9月,日军侵占越南,与倒向日本的泰国签订友好条约,作为英殖民地的新加坡、缅甸统统暴露在日军枪口之下,英国人这才认识到全力抗战的中国才是他们真正可依靠的力量,于是重开滇缅公路,并与中国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
1941年12月23日,日本首次空袭仰光,次年2月,日军对缅甸发动大举进攻,仰光眼看不保。一直不让中国军队入境的英军不得不向中国求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从云南畹町南出国门入缅作战,以史迪威为总指挥,杜聿明以副职代行司令长官职权,后来才由罗卓英担任司令长官。
中国远征军入缅之初,本欲驰援仰光的英国守军,至少也要在同古一线摆下与日决战的战场,不料运输不畅,到仰光失守,只有200师抵达同古。第5军的新22师、96师仍被仓惶撤退的英军阻在数百公里之外。200师是第5军中的机械化部队,是美、英、德、苏的现代化武器武装起来的现代化军队,是国民党军队中精锐之精锐。但该师独赴同古是孤军深入,触兵家大忌。日军极欲吃掉它,彻底打掉中国远征军的锐气,于是对同古迅速合围。200师顿成孤军,形势险恶。
同古位于缅甸南部,是北出仰光的第一个重镇,是起于仰光通往密支那的铁路要冲。仰光失守后,同古便成为必须力保的前沿阵地。
史迪威制定了同古会战的战略计划。他认为,以200师在中国的昆仑关战役大败日军的能力,可在短时间内抵抗数倍之敌,这就可以利用日军求胜心理,利用该师在同古吸引日军主力对其实行战略包围,联同西路英军全面出击,内外合应,一举全歼日军侵缅主力,进而反攻仰光,结束在缅战争。
同古会战计划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
形势发展未出史迪威筹算,日军主力按计划被吸附在同古,但是会战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英军出了问题。新派来缅的英军统帅亚历山大上将,以指挥欧洲英军在敦克尔克大撤退闻名于世,这位英国爵爷赴缅的全部使命就是保全实力,不战而退,撤往印度,再来一次敦克尔克。英军弃同古之后,其战略意图是利用中国远征军与日作战赢得时间大撤退,把缅甸和中国军队统统丢给日本人。对于协同中国军队会战同古,这位爵爷极有风度地表示“遗憾”。
杜聿明和史迪威也发生了“中美大战”。
平满纳,史迪威的指挥部办公室里,两位远征军的最高指挥长官剑拔弩张。
“你们中国有句俗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目前,正是200师扬昆仑关大捷的余威,再振雄风的时候。我命令他们必须顶住!”史迪威对眼前这位只有38岁的司令长官杜聿明,打心眼里瞧不上,毫无商量余地地说。
杜聿明据理力争:“我有必要提请将军注意,与昆仑关战役相比,此一时,彼一时。西路英军连连撤退,还拖着我新38师担任掩护,东路我第6军在景东、毛奇与敌相持。中路我第66军何时集中尚难预料,我第5军96师、战车炮兵等部队还需一周以后始能集中。既然我军不能迅速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200师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战斗坐使200师被敌歼灭。如此,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我的意见是必须尽快调集新22师,掩护200师突围。”
“放肆!”史迪威气得银灰色的头发几乎倒竖起来,“我以联合军总指挥的名义命令200师向敌攻击。”他又命令他的参谋窦尔登,“你必须监督他实施我的命令,否则,追究军事责任!”
杜聿明恃仗有委员长撑腰,根本不把这个最高统师,并未真正授权的美国佬放在眼里,针锋相对道:“放肆的是尊贵的将军你,要追究军事责任的也应该是你!”
“是我?”史迪威莫明其妙。
“对,就是你。”杜聿明放出连珠炮,“是你不要美国援华飞机参战,美国空军志愿队按协定自3月27日起协同我新22师攻敌,直至今天30日了还未出现。是你屈膝于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之前,把中国远征军完全任令亚历山大宰割,置中国军队于不顾,而一心掩护英军撤退。”
史迪威被他轰得眼珠翻白,在地上团团兜着圈子:“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
这时,译电员送来一份电报(逞)呈送杜聿明。他看完,把电报递给史迪威,满脸得意之色。
史迪威一看,竟是蒋介石的电令:
缅甸。平满纳。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杜聿明:着令撤销同古会战。22师佯攻同古,掩护200师突围,不得有误。中正手启
看完电令,史迪威几乎晕过去。他做梦也没想到,由自己亲手精心制订的同古会战计划,又已经蒋介石批准了的,却要被撤销。等他回过神来,看着杜聿明那张得意忘形的面孔,暴怒地一吼:“你要受军法惩处!”
杜聿明这时反而冷静了:“尊敬的史迪威将军,请你明白,中国军队只接受委员长的指挥。”
“那颗花生米!”史迪威大骂。
在此之前,史迪威还蒙在鼓里。他当然还不了解,国民党军队中派系严重,一直是蒋介石无力解决的问题,他的对策之一,就是建立嫡系。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都是黄埔出身,对委员长唯命是从,而不是“杂牌军”那般“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杜聿明属黄埔嫡系。之所以敢抗拒史迪威的将令,正因为他与委员长心有灵犀,最高统帅没有对史真正授权,委员长对远征军的指挥一直插手到师、团一级。虽然同意了会战计划,但他一直电告杜聿明不得听从史迪威的指挥,不得挥师冒进。所以杜在200师被围之后,便下令新22师和96师停止前进,到200师被围五天五夜之后,他的另外两个师仍在几百里之外,他本人跑到新22师师部与廖耀湘师长喝酒。
蒋介石不许自己的精锐部队冒被歼的风险,宁舍缅甸,宁舍滇缅公路。因为这时,美国已开通由印度飞越驼峰到中国的空中通道,国民政府有了一条新的输血管。心有灵犀的杜聿明这时电告委员长,称史迪威逼第5军进入绝地。于是蒋介石就绕过史迪威电令杜聿明撤销会战。
史迪威其实也天真得可以。蒋介石明知英国人靠不住,便做手脚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施加压力,成功地将缅甸作战的指挥大权交给了无心恋战的亚历山大。委员长祭出祖宗传下的“以夷制夷”的法宝令英美将领相互掣肘,以使远征军的指挥权始终控制在自?
第一章 战缅甸十万大军溃败,毁辎重杜副司令挥泪(下)
006
同古会战流产之后,中国军队撤至平满纳一线。
平满纳位于同古以北,是仰光至密支那铁路线上的第二个战略要冲。
远征军从同古撤退后,怒气未消的史迪威飞抵重庆,向蒋介石力陈缅甸失陷的危险性,要求蒋介石授他以全权,组织平满纳会战。
蒋介石对失落同古也感到憋气。但迫于史迪威以在华租借法案物资分配人的身份而施加的压力,无奈地作出让步,同意平满纳会战,免除了林蔚的职务,派罗卓英为远征军司令长官,也就取消了令史迪威甚为恼火的杜聿明的指挥权。
4月5日,蒋介石和史迪威,带着新任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同机到达腊戍。翌日到梅苗亲自指挥部署,准备平满纳会战,增调66军入缅。并召见同古突围的200师师长戴安澜,与他同住一晚,慰勉有加。
8日上午,一辆高级的“雪佛兰”轿车,在几辆吉普的前呼后拥下,翻山越岭,从梅苗开往曼德勒。这辆豪华轿车是杜聿明出国作战的坐骑。这时,里面坐着蒋介石、杜聿明、戴安澜“师生”三人,前往曼德勒巡视。
梅苗到曼德勒一带,山峦重叠,地势十分险要,属缅甸中部的汤澎山脉,是扼守缅甸南部通向北部和中国、印度的战略要冲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守住曼德勒关键是要把好这一带关隘。
蒋校长一边听学生杜聿明介绍,一边察看地形,连连点头:“是的,平满纳会战十分重要,必须鼓励将士一举击破日军,进而收复仰光。万一日军后续部队增加,我军也不要勉强决战,退一步准备曼德勒会战,或者把住这个山口,与敌作持久战。”
杜聿明心领神会,虽然平满纳会战还没着手组织,就做了撤退的准备,似乎不太吉利,可也是不能不防的。他赶忙点头称道:“校长指示英明,我完全同意和拥护。”
蒋介石收回视线,关照地看了杜聿明一眼:“还和史迪威老头子憋着气吗?”
杜聿明提起史迪威,就满肚子怨气,愤愤地说:“他既不了解中国军队的情况,也可以说不懂战术。”
戴安澜也帮腔道:“要不是委座运筹帏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照那美国佬的命令,我200师早已断送了。”
杜聿明还想发难,蒋介石“嗯”的一声,打断他的话:“我知道的。以后有罗长官在,他会了解的。”
杜聿明问道:“那么今后的指挥权限……”
“你归史迪威将军指挥,要绝对服从。”蒋介石说得决绝。
杜聿明还不放心:“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该怎么办?”
“这个,这个嘛。”蒋介石略加思考,“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
杜聿明仍然心有不甘,却又觉得无更得体的措辞,蒋介石似乎洞察出他的内心,木无表情地说:“他是盟军派往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又有美在华租借法案物资分配人的身份,这个……这个……绝对服从他的指挥,没有错。”
杜聿明只剩下点头的份了。
蒋介石回到重庆后仍有些不放心,又给杜聿明写了一封亲笔信,一再强调必须绝对服从史迪威的重要性。从此,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就由史迪威和罗卓英完全负责。
心满意足的史迪威老头制定出平满纳会战计划。按计划,杜聿明的第5军为中路,将日军吸引到平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