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去仍当土匪。有些人甚至将此法作为做官发财的捷径,以致土匪越剿越多,不可收拾。这样,广西特别是左右江地区,匪患日见严重。模范营既奉上命,全力剿匪,对广西盗匪情况进行了考察,发现其中问题,决定改变旧军惯例,实施“剿重于招”策略。
    书包 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军中“李铁牛”(5)
    当时已升任连长的白崇禧,见抓来的一些惯匪不断来回反水,主张对土匪采用坚决剿灭政策,建议枪决招安三次以上的惯匪,以收杀鸡骇猴之效。马晓军向陆荣廷报告后,陆荣廷大怒,诘问马晓军:“如此做法,若各地之匪闻之皆不来招安,广西全省地方之治安谁敢负责?”白崇禧主意拿定,决定先斩后奏,改抚为剿,设计将受招安的80多名惯匪头目全部枪毙。马晓军闻报大惊失色,惟恐陆荣廷问罪。但上报后,陆荣廷见既成事实,不便再作深究,只好不了了之。此事震动广西,结果两个月后,匪患就基本肃清,左右江一带出现治安良好的局面。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模范营剿匪之功,特为该营营长马晓军建了―个生祠,模范营因而在广西声名鹊起。剿匪结束后,营长马晓军被提升为广西陆军第1师第2团团长(仍兼模范营营长)。表面上是因他援湘、剿匪有功,实际上是要让该团其他两个营对模范营进行监视。
    粤桂之战(1)
    护法失败,孙中山离粤后,两广成了桂系军阀的天下。陆荣廷对广东竭泽而渔,桂系军阀在广东的统治极其不得人心。l920年8月,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粤军从福建漳州挥戈西指,回粤驱逐桂系势力。桂军仓皇应战,无奈师老兵疲,一触即溃。10月下旬,粤军逼近广州,陆荣廷见大势已去,于24日通电撤销军政府,26日宣布广东取消独立,粤督莫荣新通电下野,率部下撤离广州,沿西江向梧州方向溃退。
    桂军在广东本来就不得人心,此时败退,沿途受到广东民军的堵截,民众也自动起来助战。桂军归途中,民众或闭栅放炮,或空室清野。桂军弄不到补给,一路以抢劫为生,军纪愈发废弛。李宗仁所在的部队担任撤退大军的后卫,一路所见尽是落伍败兵奸淫烧杀、为害百姓的惨状。本来,担任后卫的部队负有制止士兵扰民的责任,但那些长官却认为,抢劫可以提高士气,李宗仁听了“不寒而栗”。他当时就认为:“这种军队若不消灭,实无天理!”
    桂军大队人马好不容易撤到四会和肇庆之间的莲塘口。这一带两侧山岭高峻,连绵30余里,莲塘口为其惟一出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粤军李福林、魏邦平部从广州乘火车先行赶到,阻截桂军。粤军利用天险地势,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桂系大军被阻,又逢连日大雨,大队人马挤在一起,寸步难移,形势异常险恶。带兵主将林虎、马济知道,全军已到最后关头,如果不能从中央突破,抢关夺隘,这里可能就是桂军的葬身之地。但几次组织冲锋,均无效果。就在这时,李宗仁率后卫一营赶到,他了解到大军的困境后,立即自告奋勇前往请战。林虎、马济正一筹莫展,见李宗仁到来,大喜过望。他们寄希望于这位虎将,立即下达抢关命令。李宗仁即命全营进发。为激励士气,他自己带领号兵、掌旗兵冲在最前面。进入粤军射程后,号兵吹起冲锋号,李宗仁率全营将士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敌阵。粤军突遇劲旅,有点不知所措,随即以密集的炮火轰击,想将李宗仁部阻于阵前。李宗仁身边的掌旗兵和号兵纷纷中弹倒地,但李营在李宗仁指挥下已冲了上来。经过一阵殊死搏杀,粤军中央阵地被突破,全线动摇。林虎、马济指挥接应部队蜂拥而上,莲塘口的守军在慌乱中四处逃奔。天险一下,峡口大开,桂军1万多人才得以平安通过。李宗仁在这一仗中打出了威名。
    过莲塘口后,桂军继续西退。此时一些高级军官纷纷离开队伍,乘船西上,队伍就由那些中、下级军官带领。过肇庆60多里,到禄步圩时,前方山头已被粤军占据,后面粤军也追上来了。在撤退前,马晓军团已奉令开往广东肇庆,把黄绍竑、白崇禧两连及陈雄的机关枪连调往广州。禄步圩一战,幸好军中有马晓军部连长白崇禧、黄绍竑、廖光等和林虎部营长李宗仁这样的一些青年军官镇定指挥,拼死冲杀,李部与黄、白二连从左翼冲锋,陈雄的机关枪连与韩彩凤部在右翼山头侧射,压住粤军火力,最终击退阻击粤军,广西大军才得以冲出重围,窜回广西。李、黄、白首次相聚于战场上,联手制敌,奠定了此后合作的基础。这次撤退途中,旧军阀部队不堪一击的惨状,也给李宗仁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桂军回到广西后,陆荣廷对桂系军队进行改编。李宗仁所在的林虎部取消了广东护国第二军番号,改为粤桂第一路边防军,驻守玉林。陆荣廷对军校学生出身的军官及其所在部队更不放心,怕他们在梧州前线与有革命气味的粤军接近,于是将马晓军的部队调驻远离粤军的百色。
    陆荣廷并不甘心失去广东地盘,他在南宁召集将领会议,策划攻粤。林虎以桂军刚打过仗,元气未复,力主固守本土,不再继续用兵。陆荣廷态度坚决,林虎反对无用,愤而出走。林部交由李宗仁上司黄业兴指挥。黄业兴率部在梧州驻防两星期后,便奉令开往玉林驻防。
    桂军撤离广东后,孙中山由上海抵达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主持革命大计。孙中山知道,陆荣廷一定会卷土重来,争夺广东。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下令调粤、黔、滇之兵,由陈炯明统一指挥,兵分三路入桂。
    粤桂之战(2)
    1921年6月,粤军兵进广西,###陆荣廷。桂军分三路迎击,左翼北路由沈鸿英指挥,自贺县、怀集东进,攻北江;中路由陈炳焜指挥,将主力集中于梧州,采取攻势防御姿态;右翼南路由谭浩明坐镇玉林,指挥该路军向高雷进攻。粤军士气旺盛,桂军连连败北。迎击粤军的桂军中路刘震寰部又在梧州前线倒戈,引粤军攻击梧州的左侧背,陈炳焜只好放弃梧州逃走,粤军顺利占领了梧州。其他两路见中路瓦解,也相继溃退。沈鸿英见势不妙,即宣布“自治”,逼陆荣廷下野。于是各路桂军急谋自保,纷纷与陆荣廷脱离关系,桂军全线崩溃。陆荣廷见军心涣散,时局完全无法把握,只好于7月17日在南宁通电下野,孙中山即任命马君武为广西省长。马晓军在百色宣布拥护马君武,马君武随后任马晓军为田南警备司令,其部队除原有团队外,还收容了一些散军,黄绍竑、白崇禧、夏威、韦云淞均升为营长,陈雄为机关枪连连长,黄旭初担任参谋长。这支队伍成为以后黄绍竑、白崇禧等脱离旧桂系、另闯一条新路的起家“本钱”。黄旭初后到马君武的省长公署任职,马辞职后,黄被继任的蒙仁潜指为“通敌”而关押。恰好此时李宗仁到了南宁,将黄保出,带回玉林,此是后话。
    当时李宗仁所在的黄业兴部正在谭浩明指挥下攻打高州、化县,一路斩关夺隘,多有所获。听说梧州失守,陆荣廷下野,再战已无意义,便主动放弃了向高(州)、化(县)方面的攻击,向玉林原防地急急撤退。但这支军队运气极差,半路上大雨倾盆,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此时后有粤军追击,前有河水挡道,黄部群集河岸,急切中搭起一座简易浮桥,大军蜂拥过河。全军刚半渡,这草草搭起的浮桥经不起重压,突然从中断裂,可怜岸上的人并不知情,还是一窝蜂地向前挤,桥上的人全部被挤落水中,在狂吼的江涛中挣扎,不少人被洪水卷走。李宗仁也被挤落水中,幸好他身体强壮,水性又好,终于抢游到对岸,捡得一条性命。但他后来一想到那次在江涛中挣扎的悲惨场面,总是感到心头沉重。黄业兴收拾残兵,不分日夜退到玉林。几天以后,粤军攻陷南宁的消息传来,黄业兴眼看玉林也守不住了,就带上队伍,向钦、廉方向退去。这一仗,李宗仁先升为帮统,退到玉林后升为统领(相当于团长)。
    书包网
    六万大山聚精英(1)
    林虎手下有三员大将,即黄任寰、黄之华、黄业兴。这“三黄”都是广东人。而到此时,“三黄”中只有“一黄”在广西奔波。黄业兴此时带着残部,不停地向广东边境退却,这引起了黄部一些广西籍军官的疑虑与不安。李宗仁统率两营人马,其中能直接指挥的有四个连的兵力。如果随黄业兴入粤,这支队伍不是被粤军收编就是被遣散,李宗仁这几年来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才拥有的这点“家当”和“本钱”,或是被人夺去,或是化为乌有。这时受旧桂系军人排斥的往事,又一件件浮上李的心头,苦干六七年了,难道再流离失所,或者重去务农或做小学教员吗?想到这里,李宗仁心惊肉跳。找谁能打探到真实的情况呢?他想到了梁史。梁史是李宗仁陆小时的学长,此时是黄业兴的参谋长。梁与李宗仁有师生之谊,是可以直言相商的。这天行军后晚间休息,李宗仁来到梁史的住处,向他打听军队行走的方向。梁史对李宗仁没有隐瞒,他说:陆荣廷已经下野,把军队开到南宁去是毫无前途的。黄司令原籍钦州,官兵又多钦、廉人,所以他有将队伍带回广东,以备收编之意。李宗仁表示,他的部下还是广西人多些,倘若这些人不愿意随军赴广东,那怎么办?梁说:“我看你只有自己酌裁了。”
    辞别梁史回到驻地后,李宗仁即召集属下4个广西籍连长封高英、尹承纲、钟祖培、林植廷商量。当夜月朗星稀,大家神情严峻。二连连长尹承纲是李宗仁陆小时的同学,他完全理解李宗仁此时的心境,表示决不能让这支队伍给粤军轻易吃掉。他向李宗仁建议,乘大队人马向钦、廉方向匆促退却之机,以本部4个连为主,并尽可能多联络些其他连广西籍军官,伺机脱离黄部,暂避六万大山,静观局势演变,再定日后大计。他还提出,拉队伍时,军官不要找营长级别的人,因为他们的地位高,不好驾驭。尹承纲的建议与李宗仁的本意完全一致,其他三个连长也都表示赞同,当晚便分头行事,先秘密与其他营的几个广西籍连长何武(林虎军部炮兵连连长),伍廷飏(林虎军部机关枪连连长)、俞作柏(游击司令蒋琦部连长)等取得联络。由于利害相同,平素关系也较好,自然一拍即合,这些连长都表示愿意服从李宗仁节制,何武又自告奋勇去说服了与他们心思相同的另外几个连长。这样李宗仁的4个连加上活动来的7个连,合到一起已有11个连的兵力,李宗仁于是与几个连长一起商定了相机行事的计划。
    这六万大山紧靠地处粤、桂交通中枢的玉林,交通、信息通畅,选择这个地方安顿队伍,正是李宗仁这几天思考的结果。因为六万大山峰回路转,地形复杂,千把人进山,完全可以做到来无影,去无踪。对于这样一支队伍,一般土匪不敢接近,入桂粤军也奈何他不得,最低程度,可以据险自保。从生存角度看,李宗仁部在这里驻扎过,与当地士绅有过交往。在目前兵匪灾连祸结的乱世,老百姓为避免兵匪劫掠,豪门绅士为保全自家生命财产,也希望有一支强有力的武装卫护和帮助他们。李宗仁部有一定的实力,又都是广西人,是会受当地人欢迎与支持的。因此,李宗仁决定以玉林地区和六万大山为基地,聚集力量,以待时机。
    第二天,队伍开拔,李宗仁有意磨磨蹭蹭,让队伍掉在后面移动。行进中又几次借口休息,让别的队伍先行。在部队走近六万大山边缘一个叫城隍圩的地方时,担任后卫的李宗仁见离开大队人马已有一段距离,便下令所部停止前进。他先召集连排长会议,统一思想。然后向士兵宣布,由于大部队是开向广东,而本部官兵多为广西人,因此决定,本部队脱离原部,开入附近山区。李宗仁一再强调,入山绝不是当土匪,而是避免部队被兼并,为自身寻找一条出路。李宗仁的提议得到拉出队伍上下官兵的一致赞同。李宗仁于是下令,各连掉转方向,向山区开进。
    已开到前面的大部队见李宗仁的那支后卫部队很久没有跟上来,派了一名参谋往回赶来,追上了李宗仁。李宗仁也不隐瞒,以实情相告。参谋回去报告后,黄业兴部下有人主张,派兵回去强迫李部返回。黄业兴认为,现在大局已变,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如果派兵用强,引起自家火拼,对双方都有害无益,不如各奔前程。
    书包网
    六万大山聚精英(2)
    当天晚上,李宗仁带着这千余人在山上搭起临时棚帐或茅庐,暂时安顿下来。然而,官兵们在心里对今后何去何从都没有谱儿,第二天早晨就发现,约有两连人马不愿留在这荒凉的大山里,乘夜黑逃了出去。剩下的那些官兵,也因白天无事可干,就席地而坐,呼卢喝雉,摆摊摸牌,或哼着小调,大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