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冯霁雯回府再说了,无论如何,冯霁雯也是要回府待嫁的。
    不久,指婚的圣旨下了,冯雯霁抬入镶黄旗,指给十二阿哥为侧福晋。
    回到府中,冯霁雯才敢对萧燕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额娘,女儿知道阿玛为了女儿的婚事,从两年前就开始操心了,只是,女儿没有这个福份。”
    萧燕听着,心中酸涩:“霁雯,你阿玛说他对不起你。”
    “额娘,请您对阿玛说,他为女儿做的,女儿都知道,他已经做到了一个父亲该做的极致了,女儿这辈子都感激他。其实嫁给十二阿哥,也没什么不好。女儿一直呆在老佛爷的身边,虽然有老佛爷护着,但是,宫里的事,也看得多,那样的环境,其实我已经很熟悉了,嫁进去,只不过是换一种身份在宫里生活而已。额娘,女儿一直记得您的话,只有自己爱自己,才会过得快乐,过得幸福。无论嫁给谁,女儿相信,女儿是一定会幸福的。”
    萧燕点点头,紧紧地握着她的手:“你能这样想,我也相信,你一定能幸福。只是你嫁给十二阿哥后,老佛爷也不太能护着你,你一定要小心。”
    “女儿会的。”冯霁雯眨了眨眼:“女儿会小心保护自己的,女儿还想长命百岁,看看能不能熬成慈宁宫的女主人。”
    慈宁宫的女主人?萧燕吃了一惊:“你……”
    冯霁雯却挽起萧燕的手,微微一笑:“女儿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额娘不要担心。”
    和珅得知了冯霁雯的想法后,也是吃惊不小,沉默了许久才道:“是我亏欠了那孩子。”
    萧燕见和珅有些黯然,便安抚道:“其实她有这样的目标也不错,至少我们能确定,她会小心照顾好自己。”
    和珅点了点头,长叹了一声。
    因为十二阿哥还没开府,仍然住在西三所,所以,冯霁雯在十月初嫁进了皇宫,开启了属于她的命运。
    十二月底,在大家准备着过年的时候,乾隆的心情有些不好,因为藩台院转呈了蒙古那边上呈的宝珠格格小玉儿病逝的折子。
    紫薇此时刚刚被诊出有了两个月的身孕,合家正是欢喜。
    自从令贵妃倒台之后,福家的靠山之一倒了,紫薇在福家的身份便水涨船高了。
    紫薇对于福家对她突然间的恭敬与小心翼翼,也不是不知道原因的。
    只是,她本来就只想做个幸福的小女人,所以,她纵然心有一丝疑惑,但只要尔康对她好,她仍然能开心地接受。
    盼了好多年,身子也养了几年,终于怀上了孩子,紫薇觉得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莫过于她了。
    正在她满心期待着新生命的诞生时,她的一位故人来拜访她了。
    这位故人就是已经病逝的小玉儿。
    第七十七章
    看到已被宣告病逝的小玉儿出现在眼前,紫薇大吃一惊。
    小玉儿向紫薇哭诉,嫁到蒙古之后,她不适应那儿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很痛苦,不得已才诈死回京。
    紫薇说要进宫告诉乾隆,却被小玉儿阻止了。
    小玉儿哭着说她已经不想再回蒙古了,如果让乾隆知道她没死,再次让她回蒙古,那她还不如真的去死了算了。
    紫薇听了,满是同情,便收留了小玉儿-
    正月中旬,和珅与萧燕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
    这是一个玉雪可爱的小女娃,集齐了和珅与萧燕五官中的所有优点,已经可以想像她长大后,必是一位倾城美人。
    孩子出生之后,和珅就越来越忙了,成天在书房里忙得天昏地暗。
    这天晚上,和珅难得早早回到房里,倒让正在逗着女儿的萧燕意外了。
    “今天怎么这么早回来?”
    “早点回来陪你不好吗?”
    萧燕挑了挑眉,笑道:“好啊!只是我可不敢跟你的公事抢你啊!”
    和珅略带歉意地说:“以后不会这么忙了。”
    “是吗?”萧燕听过就作罢,和珅这话从来没有实现过。
    和珅上前,抱过女儿,逗了逗女儿,才不经意地问道:“萧燕,如果让你离开繁华的京城,到别的地方生活,你愿意吗?”
    萧燕握着女儿的小手,笑眯眯地逗她,漫不经心地回道:“在哪儿生活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你,有孩子们在就行了。怎么了?”
    “没事。”
    第二天,和珅向乾隆呈了一个折子。
    乾隆看了之后,脸色剧变,马上宣和珅到养心殿。
    乾隆看着跪在下边的和珅,神色复杂,沉默了许久,才道:“和珅,你折子里所说的,都是真的?”
    “千真万确,奴才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虽然得不到更确切的资料,但是,皇上,由奴才所整理的资料来看,也足见海外一些国家确实已经强大到足以威胁大清的地步。”
    乾隆看了看摊开的折子,又看了看和珅,神色实在有些难看。
    作为一直自诩为天朝圣君的乾隆,一直认为周边国家乃是蛮夷的君主,突然间看到了海外的一些国家竟然有威胁大清的实力,那种感觉就像正春风得意时被人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
    “先起来回话。”乾隆把折子合上,眸光炯炯,直盯着和珅:“你说你用了十年的时间去收集这些资料,朕倒是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去收集这些资料?”
    和珅站了起来,神态自若地道:“奴才在十年前,偶遇一传教士,与对方一见如故,时常秉烛夜谈,无意中得知英吉利国有一种叫‘珍妮纺纱机’的机器,可大大地提高纺纱的效率……皇上也是知道奴才的,奴才对于这种能赚钱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便让人着手到英吉利购置……却无意中探得了许多让奴才惊讶的讯息,随后,奴才便将名下所有的生意全部转向海外,一边贸易一边刺探英吉利国以及附近各国的讯息。”
    乾隆听着听着,先是点头,然后怒火又上来了:“好啊!和珅,你胆子真不小,朕在海禁呢!你居然利用职权之便,做了十年的海外贸易?”
    和珅马上跪下磕头:“奴才该死!”
    “罢了!”乾隆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平息一下怒火,就让和珅起来了:“如果不是你胆大妄为,也探不了这些讯息来。你折子上说的那些个火器,你手中有没有?”
    “小巧的,有一些。”
    “呈上来。”
    “奴才放在府中,这就让人回去拿。”
    “倒是不急,你明儿再呈上来。”
    “嗻。”
    “你上这折子是想让朕开放海禁?并成立远洋商贸部?”
    “是。皇上,虽然海禁可以减少海外各国势力对我大清的渗透,于目前来说,有利于大清的安稳,但是长远来看,却是弊大于利,海外各国并没有因为我大清海禁就不再强盛起来,相反,他们日益强盛。海外各国因海外贸易而越来越富有,我大清却因为海禁而失去了外海贸易的主动权,此消彼长,长此以往,我大清必吃亏于海外。”
    “小家子气!朕看你是钻进钱眼里去了!”
    和珅被乾隆这么一说,心里也有些窝火了。乾隆他是只花钱的主,哪里知道赚钱的苦?
    和珅深深地磕了一个头,语气恳切地说:“皇上,奴才确实如皇上所说,钻进钱眼里去了。可是奴才也不想这样的。自从奴才掌管户部与内务府以来,真的觉得一分一毫来之不易,但是,钱要花出去却如流水一般,挡也挡不住。”
    “你什么意思?”
    “皇上,这些年来,您是可劲地花钱,奴才也未对您叫过一个穷字,所以皇上一直都不知道。奴才掌内务府时,内务府亏空上百万两银子……”
    “等等,内务府亏空过?朕怎么不知道?”
    “您当然不知道,内务府的帐做得漂漂亮亮的,奴才若不是对钱对帐比较敏感一些,也不会知道。若是那样,大概奴才就会在上任不久,得因亏空而被您斩了。”
    “既然已发现亏空,怎么不说?”
    和珅抬头看了乾隆一眼,闭嘴不言。
    乾隆想了想,和珅的上一任……是慧贤皇贵妃的兄长……
    乾隆叹了一口气:“之后呢?既然你没叫过一个穷字,可见你有法子转亏为盈,还让朕不缺银子花。”
    “皇上,奴才让内务府转亏为盈的法子,就是您瞧不起的那份小家子气。”
    乾隆一听,不由笑道:“成了成了,你还委屈了。”
    “奴才不是委屈。皇上,您征西藏,要银子;您平台湾动乱,要银子;您平甘肃民乱,要银子;您征缅甸,要银子;您修颐和园,要银子;您大修圆明园,要银子;您南巡,要银子……皇上,您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银子,您说,奴才怎能不钻进钱眼里去?”
    和珅掌管内务府与户部多年,其实心里一直很想问一句:雍正爷这么会攒钱,为什么皇上竟半分也没遗传到,只会可劲儿花,真是败家啊!
    乾隆被和珅一连串“要银子”给砸晕了,不禁疑惑地问道:“朕有这么挥霍吗?”
    “皇上,您是堂堂天子,自然是该挥霍的,但前提是,您有钱支撑您挥霍。海外贸易确实很赚钱,并且是赚别的国家的钱,万岁爷,花其他国家的钱,难道您一点都不动心吗?”
    乾隆给和珅最后一句话给逗笑了:“你是告诉朕,别人的钱不花白不花吗?”
    “奴才愚见。”
    “好了。你让人把这些年来内务府与户部的帐册整理一下,列个简疏呈上来。”
    “嗻。”
    “你折子上说的事,朕会慎重考虑。跪安吧!”
    “嗻。”
    乾隆这一考虑都足足考虑了三个月。
    和珅打的是什么主意,乾隆不是不知道。
    但是,经过这三个月来,查也内务府与户部的帐,乾隆不得不承认,想随心所欲地挥霍,得有银子支撑。
    和珅有经商的天份,他掌管内务府十年,内务府名下的店铺翻了十倍不止,每年银子如流水一般地进帐,难怪自己花钱花得如此使劲,就没听和珅说过一个穷字。和珅不仅是经商好手,同时也理财高手,户部同样被打理得有声有色。
    而且,乾隆发现,户部的银子除了天灾、战争等军国大事之外,和珅是一概不拨款的,其他的请款项目全都是在户部走一趟程序,然后钱却由内务府给支出了!
    乾隆黑线了。
    合着这些年来,无论做什么都是花朕的钱,就连官员的俸禄都是从朕的腰包出的?
    乾隆生气地找和珅来训斥,真是胆大包天了!
    和珅道,内务府的进项来自商铺盈利,奴才可以让商铺不断地盈利,不愁有用完的一天。可是,户部的银子却只是来自于赋税。皇上是圣明天子,今儿免了这省的赋税,明儿免了那省的赋税……为了避免国库亏空,除了军国大事,余钱一概不出。
    乾隆继续生气,那也不能官员的俸禄也掏朕的腰包啊!
    和珅道,皇上不想自己掏腰包,那就成立远洋商贸部吧!远洋商贸部的进项,全都划进国库,那就不用盯着您的内务府了。
    生气归生气,但乾隆不得不承认,如果内务府与户部不是一直在和珅的掌管下,他大概早就为银子发愁了。
    乾隆在下定决心地最后一天,宣召了和珅。
    “和珅,开放海禁,成立远洋商贸部,与海外各国贸易,确实有重利可图。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财源滚滚来的同时,千百种弊端也随之而生。到时候,也许就会出大乱子的。朕已经不年轻了,若朕不在了,新君年幼,只怕就会葬送了祖宗家业了。”
    “皇上身体康健,必是高寿之人,大清在您的治理下,必然不会出大乱子的。”
    “高寿?朕也想,只是这得听上天的安排。朕只想知道,你就没考虑过朕不在之后,会如何吗?”
    “皇上,奴才确实没有想过。奴才只知道,若大清继续海禁,随着国外日益强盛,终有一天,大清的国门会被敲开,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大清子民的屈辱。”
    “你这话,若不是有收集了十年的资料打底,朕听了必然大怒。”
    “可是皇上此时并未发怒,可见皇上也承认奴才的话并没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