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前对外孙女张钰特别嘱托,结果奇迹真在访日当中得到实现!
    在张钰高声演唱《苏州夜曲》时,健壮的84岁纪念馆馆长穗刈甲子男,同时又是一家家具公司的董事长,也高兴地用中文演唱一首《何日君再来》。他说1943年他去中国,曾在四平梨树县住过,也曾到过伪满协和会大楼,对吉林省留有深刻印象。1945年日本战败,他被俘,后被押送苏联,由于天寒地冻,缺衣少食,不少战友死去了,现在老人仍穿衣很少,以为如果穿多,就对不起当年那些死去的战友。
    餐后先到芳子青少年时的居处,亦即川岛浪速的家,门前立有写着“川岛芳子故居”的指示性木牌,凡与川岛芳子相关处均如此,俨然享有名人礼遇。
    再到川岛芳子家的墓地,在一寺院旁侧的墓群中,芳子墓亦排列其中,据说可能埋着那个可怜的“替身”刘凤玲的骨灰。张钰母女献上花篮,祭奠的是那位“替身”,想念的则是逃刑后的“方姨”、“方姥”,无奈的哀思萦绕在母女俩的心间。
    川岛芳子生死考证的日本之行(7)
    最后来到当年川岛浪速办七十寿辰的“浅间温泉”,亦称“小柳之汤”,厅堂里面景观别致,但因怕影响拍摄,我们未能入内。
    在松本市见到“浅间温泉”字样,张钰忽然想起“方姥给她讲过‘浅间温泉’,还讲过京都的清水寺”情景。
    “告诉过你‘浅间温泉’在什么地方吗?”“没有!”
    张钰并不知道“浅间温泉”乃是松本一大名泉,“方姥”从未与之提起日本有个“松本市”。但她描绘过京都“清水寺”的美丽。可知川岛芳子在老年时是何等思念自己的第二故乡啊!
    下午参观松本市古建筑——有城楼、长桥的“松本城”时,此时又出现一幕插曲。后藤华向张钰谈到现在要去看一段老城墙,张钰说,“方姥”教她画过一个城楼,说着从李刚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来,几分钟就画好一个城楼图样,在其侧面还有一座长桥,恰与眼前出现的松本城城楼相差无几,只是侧面桥有所不同,那很可能与几十年前的老桥一致。后藤华怀疑她是否看到了宣传品上城楼的样子,但张钰实际连电脑都不会查,是看不到远方信息的,张钰是靠回忆以速写描画出来的。后藤华说张钰画得很像,只是那座桥不像,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有人称松本城为“乌城”是因其表面涂黑。我们恰在现场抓拍到这一场景,实在令人称奇。
    四、小方八郎家乡——九州长崎之行
    3月5日,张钰母女前往小方八郎的家乡——九州长崎。这里有瀑布、鲜花和竹林,地处山坡,是战后又经原子弹爆炸而重建的城市。有不少中餐馆,隔海相望就是中国的上海。由于小方八郎的亲属不同意会面,刚到长崎便直接来到位于“观善寺”的小方墓地,坟侧有杜鹃树,墓碑建立于平成十二年5月7日(即2000年),小方八郎时年87岁。一般家族墓地立碑会写:“小方家之墓”,此墓碑却只写“南无阿弥陀佛”几字,墓碑上有黑葡萄……当时正下小雨。老年的小方八郎张钰原来一直认为小方八郎还活着,要向他转交“方姥”拟遗赠的坐狮。才知道去年10月他已经去世,只能在坟前展示景泰蓝坐狮、咏念“16字纸条”词句。段续擎说:“今天来此,终于实现了‘方姨’的遗愿,你是她最好的朋友,我也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日本有不少寺庙与墓园。在东京离明治神宫纪念馆不远的本愿寺,我们第一次看到在市中心的寺庙中就有墓园的景象,其中还有上世纪30年代死于侵华战争中的士兵家族后人为之建造的“永享之地”。这与明治神宫纪念馆院内极为豪华气派的厅堂、非常美丽的绿色草坪、正吐水的喷泉,以及溥仪30年代访日时来过的明治天皇的“观兵台”等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令人感慨万千。如果不是残酷的战争,川岛芳子现在又将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随后我们观览了名古屋市内多处寺庙。名古屋是一座与川岛芳子有关系的城市,她在东京丰岛师范附小和松本市女子高等学校读书期间,曾与家庭教师本多松江女士一起生活过七八年,接受日本文化艺术、生活习俗的影响,特别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
    本多松江女士在1921年与日本名古屋林高寺第十五代住持本多惠孝长老结婚,她从川岛公馆带走的一把旧太阳伞上,就有川岛芳子亲笔画的野蔷薇图案。这把太阳伞至今还存放在名古屋林高寺的书院内。书包网
    川岛芳子生死考证的日本之行(8)
    之后前往参观龙王源大清寺——“十王堂”,该寺院建于16世纪中叶,有400多年历史,昭和五年(1930年)重建,后院有不少家族墓地。此外还有多处寺院,其建筑样式相仿,只有京都的清水寺是日本的著名寺院,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方老太太”曾经向张钰描述过的地方。
    日本的寺庙文化值得关注,在日本大、小城市里毫无例外都能看到很多大、小寺院和神社,人们以此拜佛祈祷神佑并习以为常,这恰与“方老太太”30年余生皈依佛门的经历可谓息息相关。
    在张钰母女将从长崎市内前往机场的最后时刻,小方八郎的侄孙女电话告知:可以前来会面,并要亲自开车送张钰母女赴机场。通过在车中谈话了解,如今她已年届五十,儿时小方八郎很喜欢她,并想过继她为养女,无奈其父不允。她也喜欢绘画。她说,小方八郎爱好绘画,曾将其1989年所画作品送给她,看来小方八郎和川岛芳子还有绘画的共同爱好。她赠送小方八郎生前与家人合影的几张照片,并说“叔爷”有才,培养她上美术学院。原来川岛芳子、小方八郎和李香兰均无子女。
    据说小方八郎将川岛芳子给他的书信均转送给作家上坂冬子,对此事家里存有异议,认为他不留给家里是“无情无义”,家里只是被牵连“倒霉”而毫无所得,以致不同意将侄孙女过继给他做养女;也不同意她与张钰母女会面。但她每逢假日休息都要去看望“叔爷”小方八郎,因与“叔爷”素有感情,所以今天才会暗中前来会晤送她们到机场。张钰母女和后藤华一行搭乘大型飞机返回东京,航行中途得以欣赏终年白雪皑皑的富士山美景。
    在此期间,王庆祥和野崎还于3月4日会见了岩波书店《世界》编辑部熊谷伸一郎先生。他询问王庆祥来日本有何收获,王庆祥答称,通过两国学者交流,对日本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怀有敬意。
    熊谷伸先生表示,他对川岛芳子存活问题也是从不信到相信。在探讨感兴趣的新中国成立后芳子有何新看法,以及她怎样看待自己的前半生问题,王庆祥说道,由于她并没有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得以平静地隐居生存下来。至于有的学者提出:一个过去喜好锋芒外露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人物,如今却发生如此重大转变,究竟是其个人的改变,还是“社会高层保护者”的要求;抑或出自“掩蔽的无奈”等疑问,尚有待进一步考证。有人说她“参与鸦片贸易”,王庆祥倾向于不可相信此类传闻,但她没有做过对新社会不利的事情却属实无误。熊谷伸先生对此表示同意。
    他又提到对“金条换命”一事抱有兴趣,王庆祥回答道,这方面历史传闻,已勿须详述;可以简述新的证据:关于“替身”,一个身患绝症的孝女,其可能性不容置疑。目前在日本九州正进行此项鉴定,会有明确结论,看来“金条换命之说”已非传闻,可以认为当年的确有人为之进行运作。
    对“浴嬉图”,存在很多人的猜测,又应怎么看?王庆祥说,满族有此习俗,藏名其中,但毕竟是“猜测”不如科学验证,只可以作为参考因素。
    最后,他赠送王庆祥两本其主编的《世界》杂志,其中一本是以《南京事件70年》为中心的,他表示应该注意对战争的反省,他希望王庆祥撰写“方老太太30年”与“川岛芳子42年”的考证文章,应该也有反省侵略战争的内容。可以看出,熊谷伸一郎先生是一位进步的日本友好人士。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川岛芳子生死考证的日本之行(9)
    五、会见女政治家、“满映”著名影星李香兰
    “会晤李香兰”早已列入访问日程,《朝日新闻》电视台编导高桥政阳是李香兰的老相识,借助于他的沟通,李香兰虽也表示想会晤张钰,但开始表示犹豫甚至拒绝采访。据其秘书称,考虑到年轻时很漂亮,现已九旬高龄,不愿让大家看到她如今的衰老容貌,更不太愿意接受拍摄录像。编导后藤华对此作了很精细的考虑。当天请王庆祥参加,李香兰起床较晚,可以在晚6点一起会餐,李香兰能喝酒,给她安静的环境,在她高兴时劝说她出镜,接受采访和拍摄。8时起与张钰见面、交谈、拍摄,团队人员都可以参加。借以给关心她的人们一个欣慰,这一纪录片的意义重大。如果她决定不露面,则可考虑不拍摄面部,主要拍摄张钰的录像,只录下李香兰的讲话。
    后藤华表示,次日高桥政阳再去说服李香兰,如能成功则可按原计划会见全体成员;若不成功,则可留张钰和王庆祥等人等待机会。希望无论如何要见到李香兰本人,她对拜会的表态与认可至关重要,张钰母女都已给李香兰写了信。据李刚称,川岛芳子在被捕前曾给李香兰写过一封长信,赞美她并希望她不要被别人利用。关于在李香兰处拍照问题,因为她能喝酒,高兴时也许不会拒绝拍照,所以要选准时间,讲礼貌,才有可能留下她的影像。3月6日,日方仍在继续做李香兰的工作。据段续擎转述高桥政阳的话说,《朝日新闻》电视台拟从下汽车就开拍,把李香兰的出现作为吸引观众的看点之一。然而,李香兰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敏感。目前,李香兰生活由其秘书全面照顾。她身体不错,思维清晰,其实李香兰的顾虑还是在于是否认可“‘方老太太’与川岛芳子是同一人”的这一主题。
    当天夜晚,《朝日新闻》电视台在东京补拍了张钰母女听辨、比对川岛芳子与“方老太太”所唱《苏州夜曲》、《少女的祈祷》、《十五夜的月》等歌曲的场面,这要从半个月前听歌动情的真实一幕说起。
    2009年2月21日,日本《朝日新闻》电视台又一次到长春拍摄。
    就在此前两三天,野崎找到了网上川岛芳子演唱的《蒙古姑娘》原声歌带,是川岛芳子在1933年用蒙语演唱的。野崎原本打算听一听段续擎的演唱是否有川岛芳子的韵味,为此,将原唱传到李刚处,由李刚夫人刘雯娜放给张钰母女听的。段续擎听后哭泣,她从低沉的歌声中听出明显有当年“方姨”的声音。认定特别像“方姨”唱的,特别是最后两句高音,一般人都唱不上去,但“方姨”能唱上去,那种滑音与当年完全一样。段续擎很动情泪眼涟涟,只是可惜这一场面未能拍摄下来。
    《朝日新闻》电视台拍摄人员问张钰,对“方姥”是怎样的感情,答称:“亲情。”下午又谈绘画一事,落泪答称:“我的一切一切都是‘方姥’培养的,绘画、唱歌、书法,都是‘方姥’教育和影响的,这是割不断的亲情。”
    日方人员带来两份复印件,内容为川岛芳子刑前写的几句话:“有家不得归,有泪无处垂……”其中一份为川岛芳子原迹,而另一幅为他人所写。张钰毫不疑迟指出哪一幅系“方姥”所写,哪一幅非“方姥”字迹,与原件完全相符合。日方人员的一切采访并非预先约定而是“突然袭击”的。
    川岛芳子生死考证的日本之行(10)
    抵达日本后,《朝日新闻》电视台又找到了当年川岛芳子唱《苏州夜曲》、《少女的祈祷》、《十五夜的月》等歌曲的原声带,以及他人演唱的歌曲,包括李香兰演唱的,都混在一起播放,让段续擎和张钰听辨,结果也无例外地全都认准与“方姥”一致的川岛芳子的歌声,这令在场者为之惊讶不已。
    王庆祥认为,在段续擎听川岛芳子唱歌,张钰辨认川岛芳子字迹这些细节的准确性上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在《朝日新闻》电视台导演石川裕子,使段续擎听歌时,也并未说明是什么歌,段续擎当即脱口说出《蒙古姑娘》,其声调与“方姨”唱此歌时的声音几无差异。
    在新立城采访逯兴凯时,拿出川岛芳子服刑时期的照片,逯兴凯当即认出是“方老太太”,“她刚来新立城时就这样”;又说我们现在才知道“方老太太”就是川岛芳子,当年并不知道真相。如果当年知道真相,那就不敢留她的,现在想来感到有些“后怕”。
    3月6日,《朝日新闻》电视台终于又在日本东京补拍了张钰母女辨认川岛芳子歌声和字迹的镜头。《苏州夜曲》、《少女的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