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两种瓷片的区别很大,但很多技法是相同的。
    南宋官窑我们已经发现了窑址,很多争议性的东西可以对比窑址出土的标本做出结论。我们先说一下北宋官窑的情况,因为它的窑址专家们在开封城附近找了很多年,都还是没有被发现,但我有一个观点,它的窑址可能就在北宋的皇城内!
    因为除了我刚说的那些文字,还有一节文字是这样说的,也是出自一个南宋人之口,他叫周辉,他的《清波杂志》中这样说,“汝窑宫内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表面上看,这句话是说汝窑的,是说汝窑的珍贵与工艺。但是他给我们有一个重大的启示:官窑的窑址极有可能就在皇宫大内!
    我这话不是凭空来的,因为有很多根据可以参考。
    首先,帝王皇宫内确实有过烧瓷的现像!像北京紫禁城,在清代就烧过珐琅彩,就在故宫大内。第二,汝“窑宫内禁烧”,是因为内有玛瑙为釉,汝窑的釉也很厚,可能在烧时会有特殊的气味,所以放在外边去烧造,官窑可能相对要求较低,所以在皇宫可以烧造。
    古时的烧瓷用的是松柴,燃烧时会大量的产生烟雾,所以有人会问,这天天烟雾弥漫的,那皇上一定会很生气,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告诉你,恰恰就是因为这一点,官窑更有可能是在皇宫烧造!
    我们看到一张名画叫《清明上河图》,从皇宫大内一直画到郊外河边,我们注意看,在皇宫的部分,上面就是烟雾弥漫,恍如仙境,可能你认为这是为了给皇宫保持一种神秘感。这个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在当时的开封,北宋时的皇宫确实有大量的烟雾!画家也一定不是凭空想象作画的!
    这些烟都是有来头的,徽宗赵佶曾是端王,继位后他有一个问题,就是一直不能生育,很多太医看后都没有疗效。后来赵佶就走偏方,请道人来做法,这道人也奇了怪了,没听诊没把脉的,只是告诉皇上,皇城内风水不好,皇城东北方位置偏低,于是皇上就下令把那个位置垫高,奇迹马上就出现了,后宫的佳丽们真的开始给皇上进行生孩子比赛,一下了生了三十多个儿子,二十多个女儿。
    徽宗还有一个外号叫“道君皇帝”,北宋后期也确实是崇尚道教,就是因为徽宗深信道教,最后百官上朝全改穿道袍不穿官服,北宋末年的大恶人贾似道就是个道士,有弟子数十万,出门敢与王爷宰相争路,就是因为徽宗喜欢他,这些事情都是有史书记载,也不是我捏造的。
    皇上喜欢道教后,就会每天在皇宫打坐或是开炉炼丹,这些都是会产生一个烟云飘渺的工作环境。还有一点,因为垫高了东北的位置,皇上就有了大量子嗣,所以他也认为那个位置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在那里修建了一个皇家园林,就是史上著名的“寿山艮岳”。
    这座集中国古代建筑精华于一身的著名园林,主体建筑是用了全国各地收集到的奇花异石堆积起来的,另外也放养了众多珍禽异兽,是中国第一座野生动物园,这些材料的收集过程就是著名的“花石纲”运动,寿山艮岳有两种石材最多,一种是太湖石,而另一种,是是炉坩石。
    太湖石的特点就是“皱、漏、瘦、透”,是文人特喜欢观赏的一种东西,也是一种收藏品,做为拥有很高艺术造诣的赵佶当然就很喜欢这种东西。重要的是炉坩石,这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遇水就会冒烟!也就是说下雨了就自动冒烟,不下水时倒两盆子水一样的也会冒烟!
    艮岳毁于靖康之变,金人到了这里之后,摧毁了这座园林,老百姓也冲到了这里,把这里的动物全杀了吃肉,遍地名花异草也就踩成了残枝败柳,那个种花的盆子可全是宋代五大名窑中的钧瓷官窑啊,那时全是当垃圾处理,砸烂的不计其数,现在一个就值几百万。金国第四个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阿城迁到了北京,就把这里的石头搬了一些运到了北京,修建了一座园林,就是现在的北京北海公园琼华岛,大家现在有机会可以去看,一到下雨天,那里石头全都真的会冒烟!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皇城,内有烟雾很有可能是皇宫大内中本来就有这种现象。而且周辉在《清波杂志》特意强调“汝窑宫中禁烧”,也暗示可能有别的窑器在宫中烧造,因为他本来就有这种气氛嘛,所以我的推测是北宋官窑窑址开封外面老找不到,极有可能就在皇宫大内。因为这里的烟雾除了生火做饭,开炉炼丹,石头冒烟之外,还有可能就是,皇帝老儿也在宫里烧瓷器!
    但是我们说过,黄河历史上老泛滥,咱这位母亲已经把曾经的“汴梁梦华”埋到了十米深的黄土之下。现在的开封新城也普遍低于黄河河床约十米,两下一比,有大量河水的黄河就在北宋老城二十多米高的位置。
    现在的考古专家在开封考古都是小心翼翼,挖深了可能会出现管涌,黄河水要是倒灌进来,开封城可就麻烦了,我估计开封在这个问题没解决之前,地铁都是根本没可能敢申请修的,所以现在很多城市向国家申请要修地铁,好像没开封什么事儿。
    北宋官窑少有传世,一是因为时间短,产量就极少,再一个就是那时的战争频发,瓷器很容易会受到破坏。现在如果是有发现这种官窑特征的器物,大多数专家的方法可能是先把它与南宋官窑特征对比,如特征都一样,但是胎厚或是工艺粗糙一些的,就可以定为北宋官窑器。
    说完北宋,我们再说南宋。南宋官窑给我的第一个印像是精致,它的成品有玉一样的光泽,表面因为时间的积累的一层幽幽的莹光,十分的精美,多青白色,我还见过一个茶绿色的官窑小把杯,也是像玉一样的质感,十分漂亮。
    我们先看一首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是一位牛人写在墙上的,我们先不讨论那时的政治情况,但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南宋的皇帝们还是很怀念故土的。南宋的第一皇帝就是康王赵构,他是在繁华的汴梁长大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大城市高档住宅区长大的孩子。他对自己曾经的事情还是很怀念的,这些东西也体现在瓷器上。我们注意,南方主要的越窑瓷颜色要比汝窑和官窑深得多,在《武林旧事》中,就那是最多记录汝窑的那个文献资料中,讲的就是有一个官员给高宗贡上了一批汝窑器。但汝窑的工艺复杂,烧造是很难的,但是官窑相对容易一点,高宗渡江时也带有大批瓷器工匠,再结合南方现有的瓷器烧造原料和技术,很快就重新烧出了官窑瓷,这就是修内司窑。
    修内司窑的特点是精致,釉厚,胎比较薄,北宋官窑是也是釉厚,但胎也比较厚。修内司官窑我们要是把它摔碎了看,就能发现它的一个特点,中间是青灰色,内壁与外壁瓷化,很像我们吃的那个夹心饼干。
    郊坛官窑与修内司的外部特征差不多,主要是垫烧痕上有点不同,两种窑都是垫烧,修内司的窑具比较精致,所以烧痕比较规整,郊坛的就比较粗糙。还有胎质,就是那个夹心饼干中间的那个夹心,修内司的心色比较深,而郊坛的比较浅。两种瓷器因为胎土色比较深,一旦口与底露胎,因为高低外的炉火温度不同,口与底就会出现两种呈色,我们称之为“紫口铁足”!
    同时因为它们的釉也很厚,出炉是因为温度迅速变化,它们的表面就会出现裂纹,厚釉的裂纹稀少,薄釉的裂纹细密,大裂纹因为杂质进入污染会成黑色;小裂纹太了,杂质进不去,但时间成了会有空气进入把它氧化,所以呈黄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丝铁线”。
    这两个特点是官窑的典型特征,但不是绝对特征,也有很多官窑没有这两个特征出现。真的同时拥有这两种特征的瓷器,就是另外一种名贵瓷器品种,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哥窑先看一节记载,清仁宗嘉庆四十五年《七修类稿续》有这样的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章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还且一节,也是清代的,《处州府志》说: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及百圾碎,亦冠绝当世。
    这些讲得是个什么事儿呢?我给大家还原一下:说是在南宋时期,处州有个姓章的老头,处州在哪呢?就在今天的浙江丽水。老爷子是个做瓷器的,这也不是瞎胡勒的,子承父业是中国人的光荣传统嘛,要不为啥两个伢崽儿都是做这一行的?老爷子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章生一,小的叫章生二,估计这老爷子可能没什么文化,看把这孩子名字起的!但是现在人也有这样呀,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好像叫《甜蜜的事业》吧,那里一出场,五个丫头,好像分别叫,盼弟,招弟,领弟,来弟,唤弟,我当年没明白是啥意思,看完才知道,原来是这家人是想儿子想疯了,但生了五个丫头,于是搞这样的名字。老爷子的两个儿子分家之后,每人都有一个窑,哥哥的就叫哥窑,弟弟的就叫龙泉。
    哥窑目前还没有发现窑址,谁也不知道它的位置在哪,但是它有作品传世,与南宋官窑十分相似,很多甚至一模一样。龙泉窑是一种青绿色的瓷器,如果我们看到两种瓷器的实物,大家马上就能看出,哥窑和龙泉完全是两种不相干的东西。
    至于哥泉是怎么来的,传说是这样的:说兄弟两人烧的东西都很好,各占一半市场,但是这个弟弟心术不正,想自己垄断赚大钱,于是就下阴招黑他老哥。于是在他哥的釉料缸里放土,或是出窑时往他哥的瓷器上倒凉水。我们知道,瓷器刚出炉时是热的,一受凉马上就会炸口的。但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弟弟的水倒上去之后,裂倒是裂了,但是没炸,只是在釉面上开了些裂纹。他老哥把东西放到炭黑水里一泡,再捞出来晒干,那些裂纹就成了一条条优美的黑线,那些细纹也就氧化发黄,就也成了“金丝铁线”。这些东西一上市,因为造型十分新颖别致,大受欢迎,声名远播,一直传到皇上那里去了。皇上一看,确实不同凡响,于是定为官用之物,他老哥因祸得福,也就发了大财了。
    哥窑的典型特征就是“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成名之后多有仿制,像明代的宪宗成化和清高宗乾隆,都大量的仿过哥窑器。
    因为哥窑很多谜团都没有解关,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说它只是官窑中的一类,但是我们不管这些,因为它是和官窑一样是名贵的瓷器,是哪个窑都不要紧靠,搞研究是专家和学者们的事情,想争就让他们去争,只要能收藏到这样的器物,不管是它官窑还是哥窑,对我们来说都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书包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色彩斑斓vs如冰类雪
    五大名窑咱们说了三个了,还有两个就是钧窑和定窑了。
    钧窑在河南禹州,已经发现了窑址位置,钧窑在古代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到了清末民初时由于文人的推崇,所以马上就身价暴涨。有点像我们中国前些年玩股票,哪个专家看上一支股,一窝蜂的全上去买。现在不行了,以前玩股票的,傻子都会发财,现在再去玩的,就能把你玩成傻子。清末民初对钧瓷有很多说法,像“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钧瓷挂红,价值连城”,于是很多有钱人不用骑高头大马,坐八台大轿出去显摆,就是在帽子上或是裤腰带上镶上一片钧瓷,出去溜个弯儿让别人看到,就能告诉别人,我不但有品味,而且我不差钱儿!
    钧瓷的烧造有花石纲有直接的关系,在钧窑的窑址清理时,考古专家们有发现宣和元宝的瓷质钱模,宣和就是徽宗的一个年号。
    这个花石纲啊,倒不是徽宗时才开始的,早先的几个皇帝也有干过,但规模不大,就是偶尔看到了,拿一个来玩玩。但是徽宗赵佶不同,他治国就是个白板,但是说到艺术,说不了是个天才吧,也是个大师级的人才!
    刚开始的时候,有人送了奇石名木给他,他就下令封赏,给献宝人高官厚禄,这样一来的话很多人就也来试着给皇上献宝,同样的,只要东西好,一样的高官厚禄。于是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献宝大军中来,在全国各地疯狂的搜刮厅石异木,名花异草,尤其是在太湖石的主产区太湖流域,大量的人家只有家里有个像样的石头或是树木,你就完了蛋了,抢东西不说,推墙拆房给石头让路,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有的石头如查很大,就造大船走运河运输,再大了怎么办,造更大的海船走海运,花费了数不清的银子。有的石太大,到时了京城进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