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明的一种象征,还是按时间顺序,我们先说陶器。
    早期的人类呀,日子是很苦的。他们刚从森林的树上下来,没有吃的,也没有穿的,那时的生态环境比现在好,哪里都是豺狼虎豹,和猴子战斗力差不多的人类是打不过它们的。但是人类有思维,于是慢慢的学会团结起来,相互协作,开始群居生活。在几十万年的进化中,人类学会了盖房子,学会了做工具,学会了用火,学会了种地,学会了养家畜等技能,人类终于脱离了动物的习性,开始创造自己的文明。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的时代,人类还是生活在一种比较原始的生活状态,那时的人想喝口水,就还是自己跑到河边去喝。家中有个人生病了,就用手捧点水跑回去给他喝。人类那时用的工具都很原始,看到一只野猪,大伙一起上去,捡石头把它打死,抬回来还是用石头把它砸开,再把肉砸成一份一份的。那时大约就是我们所说的“旧石器”时代。后来人们发现,把石头磨一磨,更好割肉,把棍子削一削威力更大,于是人类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真的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去发现去思考,用几十万年时间,走到了今天。
    当人类开始农耕定居中之后,慢慢的就发现他们需要用容量。那时的人类大部分穿的都还是树叶和兽皮,绝对的真皮,呵呵,所以当时还没有容器。但种好的粮食怎么放?收好的粮食不能总是吃生的?就是做熟了,那热腾腾饭怎么吃?这些东西现在都不叫事儿,但当全是很头疼问题。
    当有一天,人们发现,他们生火的地方,那里的泥土被火烤过之后,会变得很坚硬。于是人们就在下一次的生火时,刻意的去把一些泥土做成容器的形状,放在火中去烤,就得到了最原始的陶器。
    这些早期的陶器很粗糙,因为是放在露天的火堆中烤成的,所以强度还不是很高,因为烧成的温度也比较低,于是所有的陶器内部也呈现红色,这就是第一种陶器类型——红陶。陶土也很粗糙,主要是泥质和夹砂成份,陶器都是手工制作,胎体厚薄不匀,,大多素器,如有装饰,就是些简单的绳文或是方格纹与圆涡纹。
    典型代表是河北的曲家岭文化和河南的裴李岗文化以及江西景德镇的仙人洞文化,大约距今六千年,为什么考古学家拿到一个陶片就能大约告诉你它的年代,就是因为这些特点,红陶出现的时间是约六千年前,主要为土质或是夹砂成份,多素器,少量简单装饰纹饰。
    在原始的红陶做的比较成熟之后,人类也开始有了一定的审美,东西不但要能用,还要好看,于是出现了另一种重要陶器——彩陶。
    彩陶是在做的比较好的红陶胎体是涂上色料,绘成一定的图案。典型代表就是河南的仰韶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四川的大溪文化等等。
    彩陶是种十分漂亮的艺术品,仰韶文化中发现的一个人面鱼纹盆就是一件国宝,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我们可以在教材上看到它的样子。仰韶文化多绘动物与人物,全为黑料绘成,首次先现是在河南仰韶因而闻名,更多的发现是在陕西。
    马家窑文化在甘肃与青海境内最多发现,分布在黄河上流,底多为橙黄色,少量红色,多单一大小方格状黑色绘画,少有人与动物绘画,典型器物为尖底双耳朵瓶,极易识别。所有陶器的种类也很多,但地域性很强,所以不难分别。在郑州黄河游览区,那个炎黄二帝巨大的山雕像前面约四百米右转再走两百米,路的左侧,就有三个巨大的陶器工艺品,中间那个最高的,就是一个标准的马家窑文化作品——彩绘尖底瓶,我每次看到有些奇怪,你说我们老家为什么不做个仰韶文化的东西放在那儿?后来一想,仰韶文化多为盆碗,放在那儿不好看,一个瓶子竖起来好看一点。不过也没关系,都是黄河流域文化,一个妈带大的,一家人嘛!
    大汶口文化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与安徽北部的三首省交界处最多发现,它有一种典型器物叫——豆,与元明时期的高脚杯十份相似。它的彩绘很好看,红底黄绘,或是黄底红绘,两种色料相配,十分显眼,多绘坚条纹,星形纹,花瓣纹。
    屈家岭文化发现于湖北,多为菱形纹,弘形纹与平行方格纹,它器物普遍打有底色,与瓷器中的磁州窑工艺理念类似,为了更好的突出绘画效果,用底色弥补胎体上的缺陷。
    我们在说玉器时说到的红山文化,也有彩陶器物,多为黑与紫色料绘图,多用线条组成图案,在泥质红陶上绘画,所以我们一般看到这些器物,可以问一下卖的人,这东西是在哪收的,或是在哪发现的,大致就能定出它的类型。
    彩陶的产量很大,因为它的原料很多,所以不是很贵重的收藏品,但是某些绘画精美的器物,也是有十分巨大的经济收藏价值。退一步讲,每种早期陶器都是当地文明的一种象征,这种东西拿到你的手上,你马上就能感觉到历史五千年的那种份量,它们也许没有经济价值,但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人们收藏。
    早期的红陶在烧造时温度只有很低的几百度,所以强度很低,但透水性很高,于是人们从先用新的原料,并改进了烧陶的方式,发明了窑炉。于是就产生的另外的陶器种类,黑陶和灰陶。像龙山文化,就有大量的黑陶,它因为先发现于山东龙山镇而命名。在所有文化遗迹后期,都开始出现灰陶,它是因为烧造温度超过了一千度,把早期夹生的胎完全烧结,所以让整体发灰,是陶器的最终胎体结构。
    但陶器终究是陶器,高透水性是它的特点,因为它的胎土是粘土。窑炉虽然能提供更高温度,但是粘土在更高的温度下会烧化坍陷,所有的陶胚都会报废。于是人们就要寻找更能耐高温的材料和方法来制作容器,于是人们发现了瓷土。瓷土在烧陶时人们就发现了,相同的温度下,瓷土做成的器物比粘土更致密。在高温窑炉的使用时,人们又发现,由于温度过高,炉的表面会出现一种像出汗一样的结晶,而且这种现象产生的物质几乎是不透水的,于是人们就研究这种物质的成份,进而发明了另一种重要的东西——釉。
    高温窑炉 釉 与瓷土的发现和使用,就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瓷器应该感谢陶器
    瓷器虽然很快就出现,但陶器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而是和瓷器一起并存,在中国历史上同时发展,一直到今天。
    刚开始的瓷器并不是一次就成熟了,在瓷器到汉代以前,人们的最重要容量都还是陶器,毕竟优良的瓷土不是哪里都有,但是粘土倒遍地都是,陶器原料的来源更丰富。瓷器在早期还是贵族使用的东西,一般人还是主要使用陶器,虽然那时的瓷器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根本我们就看不上,但那时已经很难得了,一般人还真的就用不上呢!
    当人类社会进入国家管理时期时,陶器的烧造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制作各可种陶器。因为很多容量要装水的使用,所以人们就想办法让陶器尽量的不渗水。刚开始是提高温度,完全把粘土容器烧结,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印纹灰硬陶,它相对与红陶来说是渗水低一些,但还不是完全的不透水。于是人们想到了发现的釉,但当时的釉料凝结温度比粘土还高,于是人们就又想办法降低釉的使用温度,比方说加入低熔点的铅,于是就作成了低温釉,这样一来,就彻底的解决了陶器的透水问题,更因为陶器的低成本,所以四千年时间几乎都是中国人使用的最多的容器,直到陶瓷完全成熟,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们还是在使用陶器。
    典型的陶器文物我们说三种有代表性的东西,秦砖汉瓦, 陶俑, 唐三彩
    秦砖汉瓦,我们一听就知道是盖房子的东西。
    最早盖房子用的东西倒不是砖,叫做胚。就是用粘土与稻草或麦草杆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用榔头反复的捶打,这有点像什么呢?我们现在如有机会去参加美食节,就能看到一种好像是韩国那个什么糕,一个人拿一个榔头在狂打一团糯米,就是那个样子。打好后的泥土再用模子做成一个个方砖,放在太阳下爆晒,干了之后,就可以拿去盖房子了。更简单点,立起两个夹墙板,在板的中间装上泥料,夯实后晾干就行,很多古城墙就是这样夯成的。
    但就样的房子有个问题,怕水,毕竟是土质嘛,这种房子一般情况下最多十五年就自动成危楼,随时都会坍塌。于是人们想到陶器不怕水,只是因为它是经过火烧过的原因,于是就把这样的做好的胚多一道工序,烧!烧完后的胚,名字就叫做砖。
    秦砖出名倒不是因为只有秦代有砖,也不是说只要是秦代的砖就都有价值。是因为秦代的宫殿遗址上发现的众多砖都雕刻有精美的图案,写有漂亮的文字,都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种砖都很大,有些重达上百公斤。砖与画或雕刻浑然一体,历代都是收藏人喜欢的东西,民国就有一位比较有品味的军阀将军专门到陕西高价收购秦砖。拥有这些特征,不论是春秋或是汉代时的砖头,一概有个统一的名字,就叫秦砖。
    汉瓦也一样,并不是随便捡到一个汉代的瓦片就是汉瓦,它也和秦砖一样需要那样的特征。尤其是汉代宫殿上所用过的雕有刻或是书有文的精美瓦当,青龙、*、朱雀、玄武就有大量出现在汉瓦上,被称为四神瓦当。同样的道理,拥有这些特征的瓦当也一概称为汉瓦。
    秦砖汉瓦,只因有了精美的雕刻外,还众多的书有文字,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些建筑材料自成一派,成为一个专门的收藏门类,有个响亮的名字“秦砖汉瓦”。
    至于俑出名是因为两件事,一件就是著名的秦陵兵马俑发现,另一件就是因为它让中国最顶尖的考古和学者集体打了一次眼。
    秦俑,相信每个对我们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同事都知道他们故事,如有机会希望大家都去秦王陵看看他们,现场感受一下那种气氛。俑就是一种用灰陶做成的人物或是动物形象。除了秦俑之外,在我们说过的那个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也发现了一个大型兵马俑坑,是和秦俑一样的兵和马组成的俑群。但规模没有秦俑大,但一样的造形精美,更重要的是,它们下葬后,没有被严重破坏,兵马俑上都还有大量彩绘。
    俑其实我们都见过这种形象,秦俑我们现在没见过,但《故事会》大家看过吧?两块五一本的那一种,那个上面就有个logo,一个人翘着一条腿,左手抱着一个鼓,右手拿了一个棍子举过头顶,那就是一个汉代的说唱俑,想起来了吧,没错!历史书上就有。在三国时代,还有一种俑,很有特点,很多人一看到以为是个臆做的东西,我当时不知道也是这么认为的。那天在地摊儿,我一下看到了三个,就是一个人身,分别有牛头,猪头,狗头的形象。我当时很奇怪,但也看出来就是个老东西,但吃不准就没敢买。后来我去一个收藏大家那里玩,看到他也有,十二个,排好后我看明白了,是一整套人身十二生肖。
    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多的各种造型的俑类又开始出现。这时期的陶俑古朴生动,憨态可鞠,栩栩如生,是众多陶器收藏家珍爱的东西。
    1994夏天,在北京潘家园市场:一位收藏鉴定专业人士,在一个地摊儿上看到几件陶俑,他一眼就认出是北魏时期珍贵的陶俑,于是没动声色,出了上千元钱买一个,带回他打工的地方——国家博物馆。到了之后,马上把德高望众的专家团请出来,所有人看了之后,结果一致是:“货真价实,北魏陶俑”。同时通知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等同行单位,于是马上就有大量专款到位,到潘家园抢救性收购。一听到国家都出动了,收藏大军更是马上出动,都冲向潘家园。但事情有些奇怪了,这东西好像收不完,越收反而越多。国家单位先反应过来,暂停收购,但民间大军豪情不减,依然疯狂抢购。
    当上千个各种姿态,不同年代的陶俑整齐的出现在专家们面前是,所有人都在沉思一个问题: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姿态的珍贵文物一起大规模出现,有多大的可能性,但是就器物的造型与测试的结果来看,又似乎没有什么不对。但他们还是不放心,于是请公安部门协助调查。
    公安机关访查了地摊上的摊贩,很快知道东西来自河南,于是马上公安与专家一起赶往河南,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很快把目标锁定在一个人身上——洛阳人高水旺。
    当专家与警察到了高水旺家时,推开院门,所有的东西好像一下子都明白了:
    在院子里,放满了各种各样的这种陶俑,还有很多正在制造。在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