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拍卖行先是敷衍,后是拒绝,而且继续拍卖。他给我改稿子,这是真迹,是我的无价之宝,但是在廉价印刷的时代里,假的,却拍出高价。启功有很多相熟的媒体朋友,他找了很多家媒体反映,可惜惧于拍卖中的黑手,没有一家媒体肯报道出来。
    启功絮叨中尽是辛酸,他说:“在书画地摊上的老头老太太,在卖我假画假字,我只哈哈一笑,当作未看见。因为,他们就靠着这个谋一口饭吃,我不想砸碎他们的那口饭!可这种明目张胆的做假,却没有人管!”
    启功北师大的两个专家级弟子,更是义愤填膺,随后电话里纷纷发表意见,要求媒体为恩师出头。
    假做真时真亦假,国宝级大师竟然有如此的辛酸与苦恼,我深深震撼。
    我写了一条稿子,揭开冰山黑幕一角。 启功非常开心,当年他生日时,我电话里说送启功一只小熊,我打算快递过去。他的秘书随后电话中,希望我能送来和启功一聚。但那个夏天我事务繁忙,快递后就再无相见。
    后来,在香港时,传来了启功逝世的消息。
    再后来,回北京后,启功八宝山追悼会一纸函件寄来,我想,那是随快递寄上的名片留下的地址。
    再后来,启功逝世一周年,我打电话给那位热忱的弟子,想请他讲讲那个造假事件,作为启功人生的唯一憾事以兹纪念(彼时,那制假者已经因其他事发关入大狱)。但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严厉警告我,不许写这个事提及他的名字,不许采访!如果涉及到他,他要起诉香港文汇报!
    我鼻子一酸,别过脸,挂了电话。趋炎附势,人逝茶凉之极致几近于斯。
    我面前铺开有一纸启功的手书件,那是我写好稿,传至启功,他密密麻麻批注修改后,传回的传真件。那里,有着他强调“识物不识价”的笔迹。那里,更有着大师的悲哀,那何止是他的,那里是中华民族深沉的悲哀。
    我不能再帮助启功,大人物带着深深的无助离去。
    我遇到彭令,同样是大机构(大拍卖行,大鉴定中心),唯一不同的是大人物与小书贩之分。
    我不愿被絮叨、甚至是愤怒错过真品。
    “识物不识价”,是启功的秘密,更是《海国记》的秘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和氏璧·海国记:前世今生
    另一个故事,就是卞和献璧的故事。
    和氏璧为中国古代的一块著名玉璧,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和氏璧后被加工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传国玺。在中国宋朝末代的*中下落不明。由于玉器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玉璧本身的价值,被民间广泛传颂,
    我既往深深不解,如此一块美玉,献玉的卞和为何三次献玉,被楚厉王、楚武王砍掉左脚、右脚,?国王为何不信?不信亦不至于砍献玉者的脚?为何恸哭三天三夜、哭瞎双眼,新即位的楚文王才肯去真正鉴宝?《韩非子》中没有讲述。
    经过彭令的故事(碍于当世大人物,很多我亲眼见证的曲折离奇的遭遇不能在此叙及),我才理解。
    彭令的献宝经历中彰显的霸蛮作风,填补了和氏璧的秘密。
    我甚至相信,卞和本是湖南人彭令!彭令当是那楚国的卞和。
    我在想像,当彭令两次向国王献宝时,
    他一人得宝招摇天下落拓不羁的举止;
    他一介布衣身份傲风傲骨的得意;
    他对玉工没有潜规则甚至颐指气使的不屑!
    他的不低调!
    他的慷慨豪爽的高调!
    他在国王有所质疑时的倨傲言辞!
    他在玉工有所质疑时的雷霆震怒!
    这一切,让湖南人彭令在楚国时代砍了脚,远遁深山!所有人都噤若寒蝉!
    这一切皆是假作真是真亦假!启功假字假画成真招摇拍卖,《浮生六记》伪作出版风行于世,真正献宝的彭令险些陷入历史可怕的复辙中。
    但一切,在当下,在中国,当代的卞和以同样低微的身份(他自言一介小书贩),得罪了玉工,却赢得台湾蔡根祥教授上书总理,赢得了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两会”谏言,更可喜的是领导人从善如流,包括外交部等多个部委给予充分重视,文化部首开二次鉴宝先河,可谓开门鉴宝!这当是后话。书包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200年前:55字的钓鱼岛目击记
    彭令的性格,让海国记在第一次鉴定中沉入海底。他在网络上的呼吁,在一个廉价出版的年代,没有人听到。他现实中上访的行动,更是激怒了更多的人。他唯有寻找媒体,从中央大报到都市小报,他越是执拗,越是碰璧。
    香港文汇报副刊第一次刊登《海国记》的学术研究长文,或是缘份。第二次,2009年12月3日,香港文汇报刊出《清著佚文手迹面世  比日本文献早76年 ——铁证 钓鱼岛属中国》整版报道,让海国记重新浮入公众视野,那是缘于对启功、卞和深深的理解,更是海国记中有关钓鱼岛的五十五个字,救出已打入牢底的《海国记》。
    我和鑫娴理解彭令,我们热爱着《浮生六记》,但浮生六记中的爱与美,并不足够。香港文汇报作为一份立足香港、面向海外的政经大报,仅仅是浮生六记的佚文(仅能副刊刊登而已),仅仅是彭令的不懈蛮劲(最多是豆腐块而已),均不足够刊登有份量的位置。
    彭令对《浮生六记》“锱铢必较”式的研究,让他发现了一个他开始并不感兴趣,却让我们心惊的秘密。
    海国记中记叙着沈复出使硫球的见闻,当船至中硫边境时,沈复以55个字简洁生动的记载下钓鱼岛领域祭海的场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对于香港文汇报,对于关注东海主权的我,对于研究清代史的鑫娴,这是真正的新闻!
    正是这段关于钓岛的55个字的记载成就了整版的新闻:“(本报北京新闻中心记者彭凯雷、江鑫娴12月2日电)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近日又有最新的历史文物证据表明。海内外现存记载钓鱼岛唯一的古代名人墨宝——清钱泳手抄本《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记》沉寂百余年后面世。香港《文汇报》专访这一佚文墨宝的收藏者、研究者彭令,揭开这一震惊两岸四地及日本学界的钓鱼岛重要史料,与文物发现的幕后详情。”
    正是这组报道,再次让《浮生六记》佚文裹挟主权明证震惊海内外。
    第二天,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头版刊出黑体字《钓鱼岛属于中国再获文献证明》的港报摘要转载报道。
    随后,国内《国际先驱导报》等纷纷跟进。一时间,海内外转载报道有近百家媒体。
    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看到报道后评价说:“东海钓鱼台岛属于中国,由于有国际争端,所以令海内外十分关注。近期,读了有关清廷使臣200年前途经钓鱼台岛遥祭妈祖的一段珍贵史料(案:指《海国记》中的内文),颇有感触,觉得这史料很值得一读,令人信服。”
    外交部收到彭令递交的相关材料后,非常重视。亚洲司司长杨燕怡专门亲笔回函彭令表示对此史料的关切。
    长期关注航海事业的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委员林嘉騋出具海国记原件调查报告,对于海国记发现后,在国家有关机构鉴定中遭遇“不公正“的对待,向全国政协、文化部、外交部反映,希望诸部门积极督办,让国宝级文献《海国记》实至名归,在中国文学史、促进”钓鱼岛为中国固有领土”思想深入人心和在国家主权谈判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学、宣传与证据价值。
    日本冲绳大学教授*接受江鑫娴电话访问时表示,《海国记》面世再次铁证钓鱼岛不属于琉球,“钓鱼岛属于琉球,琉球属于日本,日本对钓鱼岛拥有主权”是伪造的历史谎言。关于琉球岛的汉文资料非常罕见,是次出现的《海国记》中,沈复对琉球岛的见闻不仅记述详实,而且文笔非常优美,许多冲绳本地的民俗专家获悉后,纷纷表示出极大的兴趣,相信未来《海国记》译为日文后,将引起日方更大的关注。
    蔡根祥教授接受江鑫娴访谈时表示,海国记不仅文字清丽,陈述流畅,亦证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是次发现之第五记,与之前流传的《浮生六记》前四卷一样琅琅上口,可作为中小学教材推广。未来更可出口成章向世界证实钓鱼岛是中国固有之领土。
    海国记的赞美与见证
    海国记的纷争根本没有结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主任周绚隆、策划部副主任赵萍两位独立卓越的出版人的支持下,人文新版《浮生六记》面世,他们的勇气来缘于学术的严谨平和与深沉期待,正如在出版前言中:“海国记的发现,最近已引起很大的热议。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真相,参与讨论---------我们相信,学术的问题会越辩越明,但一切讨论都应该以材料为基础。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对《浮生六记》研究有所助益”。
    海国记在港台、在与之相关联的日本均引起瞩目,更在新加坡等国度掀起轩然大波。这一切缘于海外华人对国家主权、对国家历史中延续至今的爱与美的关注,遗憾的是,这其中也掺杂着权斗利益、丑恶的所谓学术之争。
    作为海国记的发现者,彭令与海国记更激烈的争斗,与新加坡有关。
    作为海国记的拥趸,我与浮生六记中的美与爱结缘与新加坡亦有关。
    十五年前,在亚运村三十一种风味冰淇淋前,中国日报的女记者,她很快就要离国去新加坡。她和我谈起《浮生六记》,我知道我失去了一位要好的有品味的朋友,但我得到了更为长寿的青葱生命。
    这本口袋版《浮生六记》,就装在我的西装内里,在香港公交车上、在北京出租车里、在通往天津的高铁中,在风车发电的荒岛上,在飞往汕头几近坠落的飞机里,我都掏出《浮生六记》阅读。那里浓缩了中国人平平淡淡的生死中固有的爱与美。
    我是荣幸的,我见证了《海国记》浮出水面的台前幕后,我更荣幸的是,有一天,能为浮生六记这段传奇,尽一份心力。
    当我第一次翻阅海国记真迹时,我屏住呼吸,但我忍不住,让我的同事王添翼去*这些未曝光的页件,我更偷偷去触摸那钱泳的清秀笔迹。钱泳活过来了,沈复活起来了,陈芸也活过来了,活起来的青葱的生命。
    我忍不住赞美那些为《海国记》凭添苦恼与仇恨的人,
    我赞美彭令,这来自湖南的、好斗的、卞和式的武士,让海国记凭添多少憎恨!
    我赞美胡新,这个至今在网络里以学术面目不断释放《海国记》谣言的八零后年轻人,这个曾叫彭令叔叔的人,这个曾希望在海国记里寻找琉球动物证据的人,如今因非学术原因和彭令反目成仇人,称《海国记》为今人伪作的人。
    沧海桑田。卞和因美玉罹祸,而如今发现《海国记》的人,没有被砍下脚,砍下腿,没有哭瞎双眼,而是越来越接近让海国记真正的复活。虽然其中有这样的小插曲:面对胡新等以学术面目出现的“武斗”,我看到彭令愤怒的蹦跳,仿佛真的被砍下了脚。
    我相信一件好东西,要八面受敌才能立得住!
    我更赞美,赵萍,我的同学,十年未见,也掩不住她的美丽。海国记让我们再次接上msn,我去人文出版社,她在那宽大古老的办公室忙碌,那里有中国文化经年以来滋养的暗暗的光线。
    我更赞美,周绚隆,他是京华十载未曾谋面的老乡,是三十年未曾回到的故乡合水。是他慧眼拾珠,撤下那些浮华的计划,拍板出版佚文《海国记》,我见证了他待客的功夫茶,更见证了这个春天出版人的傲骨。
    我更赞美,香港文汇报,是彭令未曾谋面的陌生人王伯遥总编辑,拍板在副刊推出海国记学术研究系列,引发蔡根祥等学人的关注;是彭令至今亦未曾谋面的我的同事江鑫娴,是她反复在北大等学术重镇奔波,确证海国记是真品。我想起,江鑫娴接听了无数彭令的电话后在办公室大喊,“实在受不了啦”!还有,我同样的苦恼与莞尔。
    我更赞美那些偶遇的见证。我见证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是他为《海国记》的价值得以彰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