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懦夫”?肯定回答的说出该怎样做;否定回答的讲讲为什么。
    回答基本上都是“是,完全可能”。不完全同意的人认为女孩在一般情况下仍然被视为是懦弱的,例如垒球比棒球要容易些;少年篮球比赛时女孩用的球也比男孩用的小。这种回答或许意味着:“情感和弱者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男孩表露情感就不免会被认为是懦夫”。
    怎样做才能让表达了情感的男孩不变成懦夫?以下是一些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是的。假如男人没有顾虑并且充满信心他自然会表露情感,但事实上做不到……表达心理感受是一种力量的象征”(白人 50岁 三个女儿的父亲)。
    男孩及其情感表达(8)
    “是的。我认为如果社会能允许男性以一种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他们就不会再大发雷霆了”(白人 55岁 两个儿子的母亲)。
    “是的。对任何人来说,压抑情感都是不健康的”(黑人 60岁 已经是祖父了)。
    “是的。应该正常地对待男孩,并且(使他们)得到全面改善,从体育活动到表述内心感受”(白人 21岁 女性)。
    “是的。说心里话,我认为不表达内心感受的男孩才是真正的懦夫”(黑人 19岁 女大学生)。
    对这次调查的反馈描述了男孩所面对的混沌世界,给出了男孩所面临的双倍的警示:“你的情感或许是重要的,但是在家庭以外流露出来却是不安全的”。更坏的情况是,许多男孩不在外边暴露情感,回到家里同样也不。应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并非只有男人告诫男孩不能在外边暴露自己脆弱的情感,女人同样熟知“同流规则”(特别是“男孩不要哭”这样的主张),而且她们可能了解这些规则怎样限制了男孩的情感,我想应该是清楚的。总之,从调查中得知,普遍都认同男孩情感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道该怎样正视其重要性。
    结论
    改变那种认为男孩的情感不重要、表露心情既不合适也不必要的错误习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而且存在着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当这样做时家长们也不免会有所焦虑,因为谁也不想成心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四处碰壁。诚然,这种害怕男孩丢掉“男子汉气概”、变得懦弱、不成器、胆小的担心就是对“同流规则”的潜在支持。
    更深层次地来看,既然人们都认同男孩需要具备并表述其情感,下一步顺理成章地就是改造文化氛围,以使男孩不必再用满不在乎或咄咄逼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的情感。好在情感表达是完全可以教会的技巧,男孩如果掌握了感受并表达情感的能力,情感就不会再走上旁门左道。假设男孩不再由于表现情感而受到惩罚或羞辱,将极大地有益于其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提升那些与男孩有关人士的生活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五章
    男孩情感健康的标志(1)
    “外星人和埃利奥特有独特的沟通方式”,米切尔悄悄说道。
    “你是说他们能互相觉察对方的意图”?科学家问道。
    “不……不不,他们能互相感受到对方的心理”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外星人》中的对话
    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外星人》,这部电影不光有趣,它还用虚构的手法演绎了当代男孩的情感。故事讲述的是回不了自己星球的外星人和地球男孩埃利奥特建立了不寻常的友谊,(最后,外星人找到了回家的路。)影片没有故弄玄虚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叙述了外星人和埃利奥特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下自然的情感表达。上边引述的对话片断突出体现了心领神会对他们之间友谊的极端重要性,互相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感受。
    为什么说神入(心理学名词,意指心领神会、情感互通。——译者注)是情感健康的标志?原因之一就是心领神会所产生的魔力,而且还涉及到其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家庭、伙伴、同学、同事)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关系是极其有益的。不管怎么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他人心灵互通的能力,就会根本伤害了固有的关系。没有人愿意和不能理解自己的体会和观点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心灵互通的能力是人与动物以及机器的重要区别,所以说神入是情感健康的重要标志。
    神入的重要性使得它完全应该独占这本专门论述男孩情感的书中的一章,下面将要讨论神入的本质:关于它的发展、在男孩情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用了两个例子来演示心灵互通在男孩生活中的活力。我的目的是向读者传达足够的信息,以便让大家帮助身边的男孩培养、发展并发挥其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神入带来的好处。
    神入是男孩的人性之本
    神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可以被译作“深切感受”。深切感受就需要理解别人的心理感受,它也包括对其它生物包括动物和宠物的“深切感受”。在200多年前,亚当·史密斯把神入描述为“用本能或情感反映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扎恩-瓦克斯勒、科尔、威尔士和福克斯 1995)。
    我认为以上描述忽视了心灵互通的一个核心特点:想了解他人的感受就必须先了解自己的感受。换句话说,先有了和自己的心灵互通才能有和他人的心灵互通。按照这种说法,许多男孩在与他人情感互通的方面是不利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必须把握自己的情感才能心灵互通,但是男孩被训练得感受不到自己的情感,于是“深切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就受到了严格的局限,甚至是不可能的事。
    神入被描述为化解愤怒的方法(戈尔曼 1995),我觉得它也是克服自恋的灵丹妙药(当务之急)。自恋是老一套男子汉气中不健康方面的重要支持(或者说,任何时候都要获胜、占便宜)。所以,做到心灵互通就直接反驳了“同流规则”和自恋。只要男孩能够“深切感受”对方的体会,就不会伤害对方,而且对自己的心灵沟通是很好的自我照顾,当然也就不会伤害到自己。
    神入的缺乏
    完全缺乏神入有时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1994年,一个8名高中生组成的团伙在费城郊外用棒球棒打死了埃迪·勃莱克(弗雷德曼和诺德尔斯达 1999),埃迪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这个团伙的成员们“自己”也是由于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而犯下了谋杀罪。缺乏对那个被殴致死的男孩的同情和理解,怒火驱使着每个人失去理智,直到把埃迪打得血肉模糊。
    持续折磨一个无还手之力的人,足见缺乏善良心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当发展到打死埃迪这种地步,就应该被称作是惨无人道了。棒球棒是男孩子的一种标志性象征,却被这伙男孩用来亵渎人性。他们没有恐惧心同时也没有了同情心。
    缺乏心灵互通给男孩及其周围的人都会造成影响。当然,埃迪的惨死是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另一个例子是一个13岁的男孩给一位曾经和他很好的女孩散布谣言,因为她不和他好了,他很生气并感到受了伤害,于是他就恶意地散布谣言,以此来让自己得意并“挽回面子”(依照“同流规则”)。而且由于他缺乏心领神会的能力,所以他并不感觉这么做很不好,他不能切身体会她的感受,而两天前他还对她说会好好照顾她。只有心灵互通可以避免他在气愤中做出伤害别人的举动,也只有神入才能避免埃迪的悲剧重演。
    神入的发展
    关于神入的本源和发展并非是一门完整的学问,过去很少论及。在这里,我把现象学的手段(针对个体经验)和成长心理学结合起来,以便理解神入的发展。前面说过,从研究和实践中我认识到,神入是先对自己后对他人的。也就是说,男孩只有能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的能力才能觉察别人的痛苦;能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才能分享别人的快乐。
    为什么有的男孩具备神入的能力而有的就不行?影响人类发展的因素既有生物学的也有来自于环境的,并且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作用。最简单地说:男孩如果从周围环境中得到心灵互通,则会大大发展了他的“情感回路”,从而领略到对他人和对自己的神入。反之则得到相反的结果,假如男孩得不到这种让自己体会到神入的行为刺激,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他的神入能力。
    男孩情感健康的标志(2)
    男孩的神入能力始于生命的起点
    神入能力可以回溯到婴儿时期。一些学者认为,婴儿听到其他婴儿啼哭也跟着哭起来的现象就是一种神入形式。的确,模仿别的婴儿的难过可以被视作是神入的萌芽。从出生到大约一岁阶段,孩子看到其他人的难过就好像是自己的难过,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显现出一种沟通或者“切身感受”。对此的一种解释是,婴儿在感觉上还没有发展到能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的程度(马勒、派恩和伯格曼 1975;马斯特松 1993)。
    在一岁到两岁半期间,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理智,学会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发展神入能力最重要的一步是能够体会自己的内心感受,一旦男孩意识到自己不同于别人,内心感受就成为——或者应该成为——只属于自己的了。这个年龄段男孩正处于神入能力的发展阶段,映照、理解并接受他们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家长和其他成年人)怎样影响神入能力发育的
    研究神入发展的专家们很重视情感以及按照社会规则行事对神入的相关性(艾森伯格和米勒 1987)。现实情况令成年人既要做到神入又要感到内疚,因为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女孩就比男孩显得更懂事儿、更能做到神入(泽恩-瓦克西勒和罗宾逊 1995;泽恩-瓦克西勒、科尔、威尔士和福克斯 1995)。为什么在这个年岁就有这么大的性别差异呢?
    一种观点是,孩子的性格、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力量强有力地结合起来,以至于过早地制造出了性别隔阂。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曾讲到,不同的男孩气质引发家长的不同回应,而这种回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男孩的想法和行为。当然并不是说男孩的气质决定着命运,事实上,在这个几乎处处不利于男孩情感的文化氛围中,家长和孩子相伴起舞(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交互影响)。男孩神入能力的发展与环境对他的回应息息相关。简言之,无论何种气质,必须教会男孩重视自己的情感以及别人的感受,才会有神入能力的发展。
    对男孩的内在情感认识、理解和接受的程度,是促进其神入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回应(任何男孩都是这样)。所以,男孩要学会神入,先要体验别人对他的心理感受的神入。而且这应该有意识地在很早的时候开始,并贯穿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父母或监护人必须深切感受男孩的体会,而男孩也必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理解。
    虽然在婴儿期就有了早期的神入现象,但是神入行为的真正出现大约是在2到4岁之间。对于人类成长过程中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来说,只做出跨度这么大的一个年龄区间估计,似乎有点模棱两可。但是,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行为相当复杂,很难准确观测那些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尽管如此,专家们还是发现了很多促进和干涉神入能力发展的有趣的例子。
    对神入的研究 在一个由国家心理健康学会资助的系列研究中,研究人员考察了幼儿园孩子与其家长的交互作用(拉德克-亚罗和泽恩-瓦克西勒 1984)。根据这次调查,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家长的管教手法对孩子的神入能力非常有影响。特别是,有些家长的管教手法中包括帮助孩子认识到其行为给别的小朋友带来的痛苦,例如:“你想想,你打了约翰尼,让他多么伤心”;而有些家长仅仅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例如:“你怎么这么淘气”,前者比后者的孩子会表现出更强的神入能力。
    在这次调查中还有另一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学会神入的渠道既可以是直接教育也可以是间接示范。直接教育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成人告诉孩子关心小朋友的内心感受。间接示范(看到别人神入)也比较常见,比如家长说:“看,查理的车坏了,多着急呀!”和“我要是能画得像史蒂文那么好该多好呀!”就是两个间接示范的例子。
    这种示范也可能发生在观察其他小伙伴发生的神入现象时。例如,看到朋友们帮查理修车(查理正发愁呢)就是在接受神入的间接示范。可以让男孩从中不光学会察觉别人的痛苦,还懂得了安慰能够使人减轻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