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相对较小,但却与其他的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吻合得很好。
    认清不健康的情感表达
    很不幸地,男孩不健康情感表达的例子俯拾皆是:男孩经常用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反常举动)来从支路表达其内心感受,而不是与他人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来看看这些男孩是怎么表达情感的:
    ★耶利米亚由于没能为自己的篮球队投进关键的一球,他感到非常伤心,于是用这种方式“告诉”他的家长:跺着脚跑回自己的房间,把门摔上,而且把墙上踢了一个大坑。
    ★塞斯的父母离婚两个月了,这个10岁的男孩曾经对此“很不以为然”,但是现在他竟然跑到紧邻着一堆干草的谷仓里玩起了火柴。
    ★12岁的希恩在他的爱犬死了一星期之后,变得脾气暴躁起来,而且在学校也不专心于功课了。当初他失去心爱的小狗时一滴眼泪都没有掉。
    耶利米亚和塞斯的情况和雅各布很相似(他由于在足球比赛中射失了关键一球,而用欺负妹妹的行为发泄自己的气氛和羞愧),他们都限制了情感的直接表达。另外像希恩这样的男孩,没有为爱犬表示得伤心,却可能表现出焦虑和沮丧,也可能外表上会满不在乎。这些都被看作是不健康的情感表达。
    挑衅 大家一般都会把耶利米亚、塞斯和雅各布的行为看作很典型的男孩子行为。虽然在一般标准下可以认为这确实是典型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男孩都会这么做),但其行为仍然是一种挑衅而且是不健康的。挑衅对其本人、受欺负的人以及旁观者来说都绝不是良好的体验。表达气愤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即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对别人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不良影响。在以上这些用攻击行为表达内心感受的孩子中,耶利米亚毁坏东西;塞斯迁怒于谷仓;雅各布则是伤害别人——他的妹妹。
    家长们一般都不会把兄弟姐妹之间的打闹看作是挑衅,其实这是很遗憾的,因为这类事件恰恰提供了教会男孩制怒并深刻理解别人的机会。在第六章中将详细说明表达愤怒与挑衅的区别,在这里,我们要重点了解的挑衅是男孩情感表达的一种不健康方式,并且要知道“男孩就是男孩”这种说法让这些都习惯成自然了。
    男孩及其情感表达(6)
    焦虑和沮丧的症状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忧郁”的时候,也都会偶尔感到焦虑。这两种心理反应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在遇到悲伤和恐惧的事情时。但是当忧郁症(心理压抑、暴躁、挑衅他人、自信心差等等)和焦虑症(精神不集中、放松不下来、暴躁等等)持续超过两个星期,心理健康就可能出问题,就需要进行专业治疗了。求助于专业治疗之前,家长应该深深认识到,自己能够做很多事来治愈儿子的忧郁或缓解孩子过分紧张的交感神经系统。
    大多数孩子们如果能在处理心理感受方面得到成年人的倾听和指教,就能从生活的磨难和挫折中很快恢复过来。大家已经注意到希恩由于压抑了痛失爱犬的悲伤导致躁怒和精神恍惚。其实悲伤本身并不意味着沮丧,担心也不代表惊慌失措,但大多数孩子经历了死亡事件后会表现得沮丧和焦虑。如果没有成年人的安慰和帮助,希恩也会像大多数男孩一样落入“同流规则”。他掩饰了内心感受,但是又以其他形式流露出痛苦来。这种情况下,成年人首先关注纠正“纪律”问题,而不是帮助男孩应对作为根源的情感。
    这种认识来源于当年我在一所学校实习的时候。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读三年级的巴里,他由于“上课不认真”被叫到了校长室。在一周以后的心理咨询课上我了解到,他是因为目睹了父亲疯狂的殴打母亲而导致他无法集中精力的,此前他从没有对别人说起过此事。
    满不在乎 这是另一种不健康的(受到限制的)情感表达,大家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孩子脸上既看不到笑容也看不到愁容,甚至与人说话的时候嘴唇也懒得动,也难得见到有什么眼神。在一个旨在评价心理状况的调查中,心理学家们观察到了他们的情感区间。健康的、开朗的情感包括适当的口头和面部表情表达:说起伤心事会伤心;谈到高兴事会高兴。当一个人总是带着一副呆板的情感(单调的情绪),就要从诊断的角度加以留意,并且这个人的情感会被认定是狭隘的、钝化的和受到限制的。换句话说,满不在乎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状况。
    今天,似乎有太多的情感限制是针对男孩“和”女孩的。如果说怒气冲冲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主流情感,那新世纪的典型样子就是满不在乎了。我第一次有这种意识是1999年在一个高中的毕业典礼上,大多数学生都透出一副忧郁的神情。耐人寻味的是,女孩的满不在乎会被认为是忧郁,而男孩则被认为是有男子汉气质,这是很普遍的看法。
    认识健康的情感表达
    健康的情感表达是类似这样的:四岁的男孩虽然不肯在上幼儿园时和妈妈吻别,但是会用眨三下眼的特别方式(约定的秘密)来代表“我爱你”;六岁的孩子在棒球比赛中被击中了下巴,在得到家长的安慰之后重新投入到比赛中;十岁的男孩在获得参加区级游泳比赛的资格时,兴冲冲地赶紧告知家长;十三岁的男孩在篮球场上冲裁判发脾气,但是很快地又控制住自己的冲动,继而向裁判道歉(不是被迫的);十六岁的男孩半夜去敲父母亲卧室的门,原因是他被女朋友甩了,他实在想为此倾诉一下。
    观察一下女孩或女人的公开谈话,她们互相支持、表露心迹,这就是健康的情感表达。健康的情感表达属于这样的男孩:他能感受情感;能与合适的、信得过的人分享情感;根据特定的环境情形驾驭情感。
    对于信得过的人,男孩的情感表达还不仅仅限于口头方式,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包括:音乐、诗歌和表演等艺术形式。虽然这些方式是间接的,不是“面对面”的交谈,但是对于交流的双方依然是非常有益的。首先,这些方式给了男孩认识、感受和保持情感的机会(而不是追随“同流规则”而令情感消失);另外,当参与进了这种方式时,还能够引发与其他人的交谈与沟通。
    限制情感表达的后果
    限制情感表达可能会导致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所谓述情障碍症(情感能力的欠缺),在临床上这种病症的发病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它的常见致病原因是脑外伤或手术后遗症。但是,它也极有可能是心理原因造成的,是一种保护男孩和男人避免由于情感外露而受挫折的防御性姿态。也就是说,它能把男性笼罩在“同流规则”中。
    心理健康
    当男孩不能或不愿意表达情感时,要及时关注发生了什么问题,否则,听之任之的话,就可能造成影响其一生的严重后果。最新学术理论认为男性的情感表达与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一种治疗消沉的有效手段就是通过书面或交谈的方式向他人表达情感(彭尼贝克 1995、1997)。成年男人掩藏内心感受与一种“男性忧郁”有关(林琦和基尔马丁 1999),这意味着男人有可能是“病理上的”压抑而非“感觉上”的压抑。或者说,他们在生气的时候只会冲动地发作,而不会把气愤背后的悲伤和绝望表现出来。由于这不是一般的失落情形,所以被称作男性特有的忧郁。它实际上在很多方面类似于“同流规则”。
    男孩、女孩以及成年女性也可能带上这种男性忧郁,因为它在本质上是被男性化角色意识和行为所掩盖着的,而并不见得必须是生理上的男性。在《隐藏的痛苦——克服男性忧郁》(林琦和基尔马丁 1999)一书中,对男性忧郁有很细致的论述。本书的读者或许也能从上面的书里获得很多益处,因为它论述了男孩有可能带上的、很普遍的又往往被忽视的忧郁,这种忧郁是对人际交往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的。
    男孩及其情感表达(7)
    显然,限制情感给男孩带来的最明显后果是会影响到他的人际交往。从道理上说,人际交往要求两个人之间的妥协,这经常就要求坦诚,或者说要袒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如果男孩对这样做感到不自在,那他就很难和别人建立并保持亲密的关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此外,人际关系对心理和生理健康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事实上,这种保护作用及其形成的系统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马斯滕 2001)。
    生理健康
    有关男人的生理和心理疾患、人际关系问题及情感限制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着毋庸置疑的证据,严格的男性化角色意识与一些危险行为也有着高度的相关性,诸如:酗酒、反常的性行为、冒险、吸烟、滑翔、忽视营养和健康等等(考尔特内 1998)。
    正像基尔马丁教授所指出的(2001),作为新学科的行为医学领域非常重视受到心理活动强烈影响的生理功能紊乱问题。受到“同流规则”制约的男孩以及男人的社会交往,极有可能导致生理疾病和功能紊乱,比如心血管功能失调和消化道溃疡,都是男人的多发病。
    别人怎么评价男孩的情感表达
    在准备本书的写作时,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以往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认识其他成年人对男孩情感特别是情感表达的观点和认识。我曾就以下问题对45位年龄在18到68岁的成年人做过一次非正式的调查,他们分别来自美国东部的5个州。我把他们的回答稍作归纳,并直接引用来说明问题。
    您认为男孩的情感重要吗?为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相当一致。“每个人”都表示:“是的,男孩的情感当然重要”。在回答“为什么”的时候,他们说:“如果男孩能在小时候掌握情感表达,对将来长大了很有好处”;或说:“男孩也是人呀,就这么简单”。整体感觉是,男孩的情感显然的确很重要。
    您认为男孩需要表达情感吗?如果需要,应该在哪里?如何表达?
    无论男人或女人,对这个问题的第一部分都一致地回答“是”,但对第二部分就有所差异了。女人们一致认为应该对“安全可靠的人,如朋友、父母、教师、教练”倾吐,几乎列出了可以想到的所有对象;而男人们则审慎地回答,男孩仅仅适合在家中诉说。一名49岁的男性职员,同时也是一个十几岁男孩的父亲说:“男孩子太敏感了不是什么好事”,不过,“在家里或者和比较密切的朋友在一起时,男性的情感应该更开放一些。”他的说法在大部分男性受访者的回答中很有代表性。
    也有例外,43岁的约翰·塞拉芬是纽约州一所高中的辅导员兼篮球教练,也是4个孩子(两男两女)的父亲。在读高中和大学期间,他还曾是一名有才华的运动员,并被收录进全市的体育名人厅。尽管自己也曾遵循“同流规则”,但他还是认识到要对这些狭隘的男子汉戒条发起挑战。以下是他关于男孩情感表达所做的发自内心的表述:
    不论在何时何地,男孩都毫无疑问地应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应该向男孩传达的讯息是,情感要自己做主,而且可以随意地表现出来,不必得到别人的首肯。应该让他们知道,高兴、悲伤、害怕、紧张、窘迫、气愤等等都是正常的情绪。我很希望看到我们在这方面花大力气教导男孩,让他们知道展示自己的情感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近来有研究表明,在青春期早期,男孩开始限制自己的情感表达,而女孩则加强了情感表达。您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对此问题的所有回答都涉及到了社会交往过程,大多数引用了“同流规则”中的“男孩不能哭”,也提到了男孩“必须强壮”这个一般概念所认为的“强壮的男孩与哭泣是格格不入的”。隐含的还有当男孩做出与“身份”不符的举动时受到的惩罚和羞辱,例如当哭泣时。
    有的男孩具有害羞的性格,做事谨小慎微;有的男孩性格外向,能很大方地与别人交谈;有的男孩的性格介于两者之间。描述一下您的儿子的性格并且说说与其情感表达的关系。
    受访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使我了解到,大多数的家长(他们都没有受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的训练)通常并不十分关心自己儿子的性格。如果他们能做到关心,这种映照必将是强有力的家教工具。
    女孩子们之间常常互相表达情感,在上了中学以后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爱“哭哭啼啼”,相反,他们在体育运动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你是否认为男孩子们之间也可以保持情感交往,而且不会让他们长大以后因此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