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蒋下台(1)
8月6日,蒋介石沮丧地回到南京,他非但不引咎自责,反而恼羞成怒地将前敌总指挥、军长王天培扣押枪决,既没宣布罪状,也没军事会审裁判。蒋介石随便杀人,不用法律,使蒋军将领人人自危,惶恐不安。更多的人开始不听从蒋的命令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成为当然的领袖,李、白等桂系人物虽在“清党”中立有大功,却只能当配角,这已使他们很不服气。其实,李宗仁早就看不起蒋介石,认为“蒋氏最多只可说是偏将之材,位居主帅之尊,其智慧、德性、涵养不逮远甚”。李、白本来就有拉拢汪精卫来抑制蒋介石的意图,4月初汪精卫由欧洲返国抵沪时,李、白曾做汪的工作,私下向汪表示:“只要汪先生答应分共,对于蒋介石可以请其下野。”这一次,他们决心不放过机会。
5月15日,李宗仁曾亲赴江西湖口,与反蒋的汉方第三军军长朱培德晤谈。李宗仁对朱培德说:“党内纠纷和另立中央的是非极难辩明,何况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成立,欲罢不能。目下当务之急,不是辨是非,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如何避免宁、汉双方的火并,然后再缓图彻底解决。”李的这番话表明,他在宁、汉之间并不站在蒋的一边,他所谓的“彻底解决”,即隐含“请蒋下野”之意。
7月15日,武汉汪精卫、唐生智集团为摆脱自身在国民党“党统”之争中的不利地位,步蒋的后尘,宣布“分共”。宁、汉在###这一问题上,步调已基本一致,妥协趋势已经形成,但双方的头面人物间的意气之争并未止息,因而对立依然如故。冯玉祥在“七一五”前后几次发出通电,主张和平解决宁、汉纠纷。对于冯玉祥的劝和,汉方表示响应,7月24日,汪精卫、谭延闿、唐生智、孙科联名致电冯玉祥,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蒋介石由前线败回到南京后,连日在丁家花园召集将领会议,讨论再次振作、共同御敌的策略。他与李、白相商,请其“出兵帮助御敌”,对付汉方。李宗仁、白崇禧其实已在加紧联系各方反蒋势力,准备把蒋介石赶下台去。他们乘蒋的嫡系部队多在徐州前线之机,将浙江的周凤岐部调到南京周围,第七军借西讨武汉之名,部署在南京以西地区,并秘密地与武汉方面的军队串通,以便相机行事。此时李宗仁见时机已趋于成熟,并不避讳与蒋的对立,就以“对汉宜先礼后兵”为辞,反对蒋介石的计划。同时李宗仁致电冯玉祥,公开呼应冯的“宁汉双方一致###,既已志同道合,请速进行合作”的建议。又写信给汉方唐生智,表示“只欲武汉###,予愿已足”。
当时宁方所拥有的部队名义上有十多个军,但其中真正能作战的仅第一、第七两军,其余都是收编不久的杂牌军,不仅兵质恶劣,而且须用重金羁糜,耗费巨大,靠这些部队作战,结果可想而知。而李宗仁此时已提倡宁汉合作,不会听从蒋的指挥进攻汉方。即使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也因何应钦受李、白拉拢,蒋介石已感到不像以前那样指挥自如。蒋在上海事变后不久,因感到李宗仁部对他的威胁,曾密令何应钦安排一场兵变,将“不守法”的桂军一部缴械,但何应钦因把握不大,不敢动手执行。在内外压力之下,8月8日,李宗仁、蒋介石、胡汉民等南京要人也发表“为武汉分共愿与武汉合作电”,欢迎武汉首领到南京“柄政”,宁汉对立于是逐渐消失。在此之前,南京已和上海方面的西山会议派代表开始了统一党务办法的会谈,于是形成宁、汉、沪三方合流的态势。值得注意的是,8月8日的电报,由李宗仁领衔发表,蒋介石仅名列第四名,蒋氏心中不平可想而知。
蒋介石眼看南京方面已多数与自己对立,指挥不灵,决定走出一着险棋。他以迟疑的口气向李、白试探说:“我想趁此休息一下。”未等话毕,白崇禧便接上话茬说:“总司令如果真需要休息,我也赞成,否则徒然在政治上掀起一个大风浪,那就大可不必了。”李宗仁则干脆请蒋“自决出处”。蒋介石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答道:“余惟有以中央执监委员之主张为依归。”言罢,拂袖而去。蒋介石公开提出辞职动议,本想对各方进行威胁。谁知提出辞呈后,却没有几个人应和,挽留者寥寥无几。辞职顷刻变成事实,使他极其狼狈。在地位不保的情况下,他无可奈何地表示:“武汉方面一定要我下野,否则势难甘休,那我下野就是了。”8月12日晚,蒋又在丁家花园召集军事会议,李宗仁、白崇禧在会上力主与武汉合作,李宗仁发言最为激烈,指责蒋介石“不宜顾个人地位而牺牲党国大计”。吴稚晖等还做做样子,想要挽留蒋介石,但连何应钦都一言不发。这使蒋介石十分难堪,势非下台不可。后来吴稚晖等再召集宁方要员开会,讨论南京政府局势及蒋的去留问题。何应钦站起来说:“蒋是自己要走的,他走了很好,从此我们也可以爱一爱国家。”接着就是白崇禧站起来说:“革命是大家的事,蒋走了很好,我们大家联合起来作革命工作,少了他我们一样可以作。”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逼蒋下台(2)
宁、汉、沪三方正在酝酿妥协之时,蒋介石于1927年8月13日突然宣布下野,返归故里奉化。16日,通电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务。9月28日,他同张群等人东渡日本。
以前,桂系不买汉方的账,主要分歧是###。现在,汪精卫集团逐步实行“分共”,李、白力主与武汉妥协,就是企图借汉方势力倒蒋,将蒋赶下野。
8月12日,李宗仁、白崇禧联名发出通电:
汉口汪主席、谭主席、孙部长、唐总指挥、九江南昌程总指挥、朱总指挥、张总指挥、鲁军长、陈公博先生勋鉴:
本党前因共产党之挑拨离间,陷宁汉两方情格势禁,日入险恶,致令北伐大局,坠于垂成,回溯之余,令人心痛。今诸公毅然清党讨共,是护党救国之忠诚,已与宁方一致,仁、禧等之希望汉方同志者得矣,其他党内一切问题,自可迎刃而解。而介公以其所抱清党去鲍之目的已达,对于总揽戎机之权,交军事委员会接收,惟是军阀之淫威尚炽,北伐之全功未竟,党内政治问题,亟须推诚计议,迅谋解决,合宁汉全力,一致北伐,以完总理之遗志。诸公爱党护国,素所钦崇,进行方针,乞速电示。仁、禧等只听不倚,别无成心,特电达,立候明教。
李宗仁、白崇禧同叩文(十二)戌于南京印
8月l3日,白崇禧、夏威、胡宗铎急电唐生智、张发奎说:“讨蒋事已设法解决,一二日内约可达到目的,以后各事即由宗铎赴浔,与二兄面决。”
8月14日,白崇禧、胡宗铎、夏威又从芜湖发出联名通电:
汪主席、谭主席、唐总司令、程总指挥、张总指挥、朱总指挥:
方密昨致孟潇、向华两兄文元两电计达。现在总司令驱共目的已达,不愿以个人关系,陷党国于危亡,经离宁赴沪休养,总司令职权交由军事委员会接收。伏思国分裂,北伐之师,至鲁豫而中道折回。凡我同仁,良心深痛。现双方所争持者,皆不成问题,亟应继续努力,完成革命之功,致因争持期间所发生之诸问题,而必须先决者,仍由宗铎代表赴浔,与诸公面商,尚希约期电复为祷。
白崇禧、胡宗铎、夏威寒(十四)印
这些电报说明,李、白他们借武汉势力倒蒋是密谋已久了的。
蒋介石决定下野,固然出于无奈,但据李宗仁回忆说,蒋下野前曾急电召回在芜湖防地的李宗仁,商议蒋本人下野的事。蒋对李说:“我下野后,军事方面,有你和白崇禧、何应钦三人,可以对付得了孙传芳。而武汉方面东进的部队,至少可以因此延缓!”蒋介石在8月11日的日记中也说:“时局纷扰,内部复杂,南北皆同;只有镇静谨守,持之以定,则待机而动,无不得最后之胜利也。”由此可见,蒋介石下野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度过眼前军事危机,以便日后东山再起。
蒋介石一下野,国民党内便发生很大的波动。党内头面人物如胡汉民、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等纷纷离宁赴沪,政局动荡,大员出缺,冯玉祥急电仍在南京的李烈钧,出面敦请宁方挽留蒋介石。李济深、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也只好致电蒋介石,恭请蒋“尅日移节回宁,主持军事。”蒋介石企图继续利用国民党的混乱局势抬高身价,捞取政治资本,没有轻允复职。半年之后,与美人宋美龄携手归来的蒋介石认为时机已到,才上台复职。其实,蒋介石从下野那天起,到复职再起,他的身影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政治舞台。有报道说,蒋氏虽说隐居,但远道来访的宾客和国外记者,可谓无日无之。蒋的复职表明他以退为进的政治投机获得了成功。
新桂系“逼宫”的举动,显示了他们拥有的军事政治能量,国民党的###们也不能不对他们刮目相看了。1927年 8月13日,李宗仁正式出任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这就演成了中华民国史上第一次蒋去李来的政局。然而,蒋介石的下野并不是蒋桂矛盾的结束,而是更激烈争夺的开始。
栖霞、龙潭之战(1)
蒋介石的下野,使武汉方面派军队东下讨蒋失去了借口,李宗仁、何应钦电请汪精卫、唐生智停止东下之师,并派桂系将领胡宗铎前去迎接汉方要员来南京办公。汉方汪精卫等见蒋介石已下野,李宗仁又有如此表示,即于8月19日召开党政扩大会议,决议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同日,发表《迁都南京宣言》,其中称:“4月中旬,蒋介石等在南京自立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陷本党于分裂。今蒋解除兵柄,听命于党,李宗仁等复请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兹经中执会扩大会议议决,即日迁都南京。”8月20日,汪精卫、谭延闿、孙科、程潜、唐生智、顾孟余等汉方要员到达庐山,与胡宗铎面谈,并电请宁方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等前来会商。由于国民党在南京的大佬全部离开,形成政治真空。李宗仁虽说在党内资历较浅,但无形中成为了宁方的主帅。
8月22日,李宗仁到达庐山牯岭,表示欢迎汉方军政要员来京“共商大计”,并请汉方出兵协助抗击孙传芳。他认为,蒋介石已经下野,孙传芳军正在南京上下游一带隔江相峙,武汉的军队如仍东下,无异为军阀张目,势必引起南京方面极大的不安和误会。因此,他坚决要求武汉的军队立刻在安庆一带停止前进,以释群疑;并希望能有几位中央大员同他到南京,以安军心。冯玉祥所派的代表刘骥也参加了会谈。对于李宗仁的要求,汪精卫予以同情,认为李所陈各点非常合乎情理,转而恳请唐生智把东下的部队停留在安庆。谁知唐生智竟斩钉截铁地说:“我的部队绝不能在安庆停止……至少要开到芜湖!”唐还说:“我可不管什么军心民心惶惑不安啊!”“我有我的计划,别人用不着管!”这本身又表明,此时汪精卫已失去控制武汉方面的能力,无法驾驭坐拥重兵的唐生智。经过李宗仁和汪精卫、唐生智等的激烈辩论和讨价还价般的反复协商,双方议定:武汉政府主席谭延闿与孙科先期赴宁,以示“宁汉之间误会已冰释”,借此安定人心;武汉政府于9月3日前迁往南京,与南京政府合并,在宁筹备召开二届四中全会,武汉改设政治分会;程潜部第六军全部东下,陈嘉祐部第十三军由赣入皖,偕同江左、江右何键及刘兴军向皖北出击,会同宁军肃清津浦南段的孙传芳和张宗昌的直鲁联军。
孙传芳闻知南京政治危机,乘宁、汉尚未妥协,即按照张作霖的作战计划,倾其“五省联军”全部剩余力量11个师、6个混成旅共7万余人,加上张宗昌直鲁联军,号称“雄兵十万”,卷土重来,兵分三路渡江会攻南京。主渡江点是大河口和划子口。划子口对岸便是栖霞山、乌龙山炮台,占领该处山地,一则可以掩护登陆部队,二则可以威胁南京。而且京沪铁路以东地区,田坎都成南北方向,登陆部队即可用作进攻的天然掩体。
南京军委会这时已由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主持,一切军令由他们三人签署发布。为巩固长江防线,南京军委会曾在8月19日开会,决定将驻在江北的军队撤回江南,以阻击孙传芳军队南渡。何应钦指挥第一路军,辖第一、第十、第十八、第十四、第二十六及第三十一等军,担任南京城东部乌龙山以东至淞沪一带的防务;白崇禧指挥第二路军,辖第二十七、第三十七、暂编第十、暂编第十一等军,担任东西梁山以西长江上游的防务;李宗仁指挥第三路军,辖第七、第十九、第四十、第四十四各军,担任乌龙山以西,东西梁山以东、长江中段的防务;前敌总指挥陈调元,驻于芜湖。此外,海军总司令杨树庄指挥第一、第二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