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得也算出众,小五房履行诺言,果然动用关系,为他在军队中谋了个十夫长的缺,不过眼下温老三还没能混上战场,不过是在军营中操练巡逻,上夜值宿罢了。得了空闲,能和杨四爷攀得上话,他自然也是愿意的。
    善桐却要低调得多,小姑娘上回自己出去,就险些闯下了天大的祸事,这一次自然是小心又小心,横竖认识的人也都不在,成日里不是在帐篷中,运用笨拙的针线工夫,为哥哥、叔叔缝补一路上磨损的衣物鞋袜,就是看医书解闷:这些医书虽然常见,但上头权仲白自己做过的批注,恐怕令天下医者都梦寐以求,要不是榆哥和权仲白居然十分投契,恐怕还借不出来呢。
    住了三天五天,她也渐渐摸清了何家山这个大军营的布置:何家山虽然带了个山字,本身其实地势并不太崎岖,乡民自己日常居住的村落,已经被改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军需品调运站,日夜有军粮从这里转运到前线各地。而自己居住的这个区域,其实紧挨着村落,也算是大后方了。真正的将兵们,都是随着调令来回无定,他们的住处要往更前面走,也并不固定,可能前一刻这一片还立满了帐篷,而第二天过去,随着军队开拔,就是一整片空地了。
    在军营后方,也不是全没有女眷,善桐所能接触到的,就有专管浆洗军衣、缝缝补补的针线媳妇、婆子们,再往西边去,是一片被严格看守管制起来的军妓营,善桐一开始还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后来知道了,便不敢再往西边溜达。可只要过了一道粗大的木栅栏,那就纯是男丁的世界了,非独如此,一般后勤的闲杂人等,要想溜达过线,必须经受到严格的盘问。在里面居住的都是各地回防休整的将士们,本来几乎都是桂家嫡系的人马,只有平国公世子和三少爷带领了一小队人马,也在里头居住,可平国公这一次过来,带来了一大股军队,这几天栅栏后头都很热闹,自然也不乏争吵冲突,不过军法无情,平国公治军酷烈不说,就是桂元帅,据说也是铁面无私、翻脸无情之辈,因此军容军纪,都还算平整。
    随着渐渐了解军营构造,善桐这才明白自己能够和桂元帅对面,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巧合:桂元帅的中军大帐虽然在大后方也有一个,但他平时几乎都不回来居住,那天是因为权仲白要来给他扶脉,又要过军医营中讲课,不好让神医乱跑,他这才特地从军营里赶出来,等神医的……
    连军中隐隐只居平国公一人之下的当朝一品大元帅都要待权仲白这样客气,可自己却是又想着要让权仲白为榆哥治病,又暗自提防他要拿榆哥练手,善桐其实自己都有几分不好意思,尤其是据说权仲白待榆哥很和气,两个人也很聊得来,最近他更是从百忙中拨空出来,为榆哥做了两次针灸,试探着能否先缓解榆哥的症状,医者仁心,更让善桐感到自己实在满身伧俗,可在心底也难免有个小小的声音一再提醒:越是想要拿榆哥练手,权仲白岂非越是要取得自己一家人的信任?毕竟皇上就是再着紧自己的病情,也不可能强行掠走榆哥,让权仲白开颅:到时候榆哥惊怒交加之下,开颅成功的机会,肯定更加渺茫。这种事本来就是这样,不可能牛不喝水强按头的……
    善桐渐渐地就越来越觉得,对世间事了解得越深,越有茫然之感。很多时候是非黑白,非但没有分明的界限,甚至也将永远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让你知道你究竟是对还是错。尤其是人心,特别是人心,从前看不懂的时候,觉得一切都那样理所当然,那样简单,如今开始看懂了,才觉得人心太复杂,好似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什么都不能看到分明。很多事含混着也就这么含混着过去了,经不起寻根究底,也就不寻根究底了,可这件事牵扯到了哥哥,又直接与性命有关,权仲白到底是什么心思,善桐是不能不想明白的。
    或许是生平第一次这样纠缠于一个很难得到答案的问题,善桐便显著地沉默了下来,平日里除了之外,就是在帐篷门口晒晒太阳,又发发呆。不知不觉间,又是四五天过去,二老爷的回信到了,也很简单:不日就是年底,他本来就到何家山有事,这件事,等他来了再做打算。
    这两年来,二老爷在粮路上下的心血,善桐也是能感觉得到的。宝鸡就在左近,他是两年来都没有回家看过一眼,人更是老了不少,四十多岁的年纪,已经早生华发,看着和小老头似的。就是到了何家山一带,有时候自报家门,“我是粮道杨海清之子”,这班军爷也都肃然起敬,夸奖一句,“杨粮道真是周旋财务料理粮食的好手”。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在这时候动身到何家山来,把定西一带繁忙的军务搁下,已经是对即将降临的大战,做了更深的暗示。更不要说善桐听忍冬闲话,也知道这半年来,各家的少爷陆续都上了战场,这肯定就是为了能在紧接着的这场大战中挤着上上场,不至于新丁一个,就是要照顾都排不到好差事……要是在往日里,她一定是兴致勃勃地揣测自己认识的几个‘将二代’都有什么差事,能力又是谁强谁弱。虽然略嫌三姑|书友上传/-
    患失
    \请到 . *阅读最新章节/
    虽然眼前有个刺猬一样的伤号在,但人心毕竟是自私的,善桐还是反射性地担心起来:自己也真是够冤的了,也就是来找权仲白说了两次话,其实认真说起来,举止也都没有什么太不得体的地方。更是难得独处,偏偏就是两次独处,就有这么巧,就被桂含春给撞见了……
    她不禁偷眼去看桂含春的脸色,一看之下,倒是松了一口气,又有些隐隐的不服气:桂含春似乎并不曾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已经面色如常地转过头去,张罗着要把那人往桌上放。
    权仲白已经神色大变,他几乎是不管不顾地将身上的孝布衣衫给扯了下来,厉声道,“在这里,想冻死他?把人抬到里面去,找几个兵器架来,脖子一个、脚上一个,腰上一个,架住他!当归、附子!煮一碗麻沸散!”
    一边说,一边手上不停,已经弯下腰在药箱里翻找起来,善桐也知道人命关天,不欲打扰权仲白救人,便悄悄地赶在众人前头退出了帐篷,一时榆哥出来,还想要跟到权仲白诊治的帐篷内去看热闹的,善桐便拉住了他,道,“这么大的事,就是有人要看,那也该是他的亲人袍泽,你这样去看,对他很不尊重,恐怕是要闹出事情的。”
    虽说一旦认真发威起来,榆哥几乎可以把善桐都说得无话可回,只能乖乖地按着他的路数去走,可平日里他却还是那木讷而听话的样子,听到善桐说得有理,便和她一道回了自己帐篷,善桐为了让哥哥开心,又翻出围棋来,和他对弈取乐。
    她棋力其实也不算很差,不过和善榆相比,根本还不是他的对手,再说心里又有事,下了几盘都是大败,榆哥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自己又去翻看《算经》
    ,善桐不敢乱走,只好窝回自己的帐篷里,望着天棚发起了呆。
    到了晚上杨四爷回来吃饭的时候,就知道,“都听说了吧?他们桂家十四房的嫡长子,听说也是个百户呢,才出营没多久就和鞑靼人的鹞子碰上了,还好穿了锁子甲,又有神医在营里,不然是连命都捡不回来了,一起出去巡逻的四个人,全都当场就没了气。”
    他一撇嘴,颇有些感慨,“我看他要不是桂家人,只怕也难说得很!这什么事,还是得跟着宗族的脚步走,心里才有底气呀。”
    究竟那位不幸中伏的桂家千户,是因为桂家人的关系而得到了特别的待遇,还是纯粹运气好些,能够撑得回来,这都是说不清的事了。只是善桐没想到连桂家人都要在战争中折损,虽然已经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一时间依然说不出话来,过了半晌,才发自肺腑地道,“就盼着鞑靼人快些被赶得远远的吧,别再来打草谷了……能死绝了,那是最好!”
    当时西北百姓,和鞑靼人有深仇大恨的,十成里倒有九成,这种刻骨的仇恨,绝非外人可以理解。杨四爷和善榆面上都有赞同之色,杨四爷道,“快了,这一次粮草充足,将士用命,听说最危险的时候,连何家山都差一点失守。现在毕竟何家山稳稳是我们的了,什么时候往外打,就看老帅们怎么安排了吧。”
    之前因提到桂家十四房的事,杨四爷多少还有些怯战,可说到了扬鞭立马建功立业,他又热切起来,一挥拳头,兴奋地道,“要是能胜,这是多大的功劳!可惜我们杨家没有战将,也就能指望着温老三了——还得靠他自己去混吧!看这次他能混出什么样子来,没准也有一朝朱紫的好事,都是难说的了!”
    以温老三如今在营地内来回戌卫的差事,要能建功立业,真是天方夜谭了。善桐嗯了一声,提醒杨四爷,“要是败了,那可就再别提啦。武将就是这样,脑袋拎在手上,一旦兵败,夺爵身死都是常事,发达起来快……”
    因为身在军营,最后半句话不吉利,她就咽了没说。一时间卫士送来了饭菜,三人吃过了,善桐便和衣躺下,环着手东想西想,思绪不禁就落到了桂含春身上。
    她并不是个矫情的女儿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西北也不是羞于见人的事。杨家村里就多得是一般的族人,赶集也好,上城里走亲戚也好,和哪儿的良家子互相对上了眼,就此三媒|书友上传/-
    表白
    \请到 . *阅读最新章节/
    不介意权仲白,来介意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封子绣?
    善桐还是慢了一拍才想到这里,之前她却也难免心不在焉地想到了那‘子绣’的绝世容颜,在心中自言自语了一句,“原来这个人姓封呀。”
    紧接着才觉得不对:封子绣就是再好看,和自己也就是一面之缘,两边男女有别,又谈不上任何交情,难道桂二哥以为她杨善桐是个见一个爱一个,和族中的善婷等姑娘家一样,只要是个好看的儿郎,就要红着脸看了又看的轻薄小姑娘?
    其实就是善婷,按她出身来说,也算得上是个淑女了。杨家女儿就是再不像话,也始终有个模子在那里,善桐觉得桂含春这一问,非但莫名其妙,而且竟有很深的侮辱意味,一时间不禁勃然作色。
    可火还没发出来,就紧接着想到:以桂二哥为人来说,怎么说,他都不至于侮辱自己吧?难道是自己一心想着喜欢不喜欢,这样不体面的事,以至于直接误会了桂二哥的话?
    她便抬起眼来,度了桂含春一眼,却见桂含春也正略带担心地看着自己:这下他倒是不生气了,虽说表情细微,但一丝担心之意,善桐还是读得出来的。
    毕竟年轻,脑子转得飞快,只是一秒罢了,善桐就已经明白过来:这是已经从自己的表情上看出来,她有些生气了。因此桂二哥担心起来,但因为这误会也不方便言明说破,自己又未曾开腔,是以又不便开口……
    少男少女,各怀情愫,却又不曾开口说破时,那份暧昧难明的情怀,最是让人回味无穷。善桐只觉得心下一应怒火,全都随着桂含春未曾宣诸于口的担忧化为无形,她心底一片宁恰,嗯了一声,宁静地道,“是,见了一面,他人生得很出众。”
    这句话里有欣赏,但却是思无邪的欣赏,桂含春也未曾如何,只是点了点头,认同地道,“天下十分颜色,倒有七分都在此人身上。非但生得好,心思更是细微审慎,照我看,他要愿意走科举,只怕二十年、三十年后,大秦官场,就将是他的天下了。”
    听桂含春的口气,他对这个封子绣,也不是没有了解。善桐不禁起了一丝好奇:她看封子绣也就是弱冠之年,能和两个老帅以平起平坐的口吻说话,已经是一桩奇事,如今桂含春对他的评价又这样高,偏偏前头还多了一句‘要愿意’,这就很耐人寻味了。是什么样的身份,让他无法走科举,或者说,是无须去挤科举这座独木桥呢?
    她想要问,可又不敢问,害怕桂二哥毕竟还是误会了,两个人又要增添不快,只得闷闷地嗯了一声,没有搭腔。桂含春也沉默下来,两人并肩坐在毯子上,往下看着远远的一条烟尘古道,过了一会,善桐觉得有几分冷,她微微一瑟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