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燕又夹了一筷子兰花菜放乾隆的碗里。
乾隆再看了萧燕一眼,再次微笑,便也试了兰花菜的味道,点了点头,问道:“那老爷可是吃了那只兔子精,被报复了,所以才吃什么都苦吗?”
“不是哦。那道士说:‘老爷吃了这有数百年道行的兔子精,便也拥有了数百年道行,但是老爷是个凡人……’唔,这肉片炒得鲜嫩,真好吃,皇阿玛,您也尝尝……”
……
在萧燕的“这个好吃,那个好吃”下,乾隆已经吃饱了,萧燕的故事还没讲完。
最后,乾隆放下小玉碗,道:“朕都吃饱了,你的故事该结尾了吧?”
“呃……嘻嘻……”萧燕摸摸脑袋傻笑,她本来也没打算能瞒过乾隆,都是边想边扯的,现在都不晓得该怎么结尾了。
乾隆瞅着傻笑的萧燕,抬手敲了一下她的脑袋:“你该不是扯得太忘乎所以,结不了尾了吧?”
萧燕摸了摸被乾隆敲的地方,继续傻笑:“皇阿玛圣明。”
“连精怪神仙都给扯进来了,你啊……”乾隆也笑了起来:“虽说乱扯,但不得不说,在扯得过程中,还是有那么几分吸引力……也算不错了。”
“谢皇阿玛夸奖。”
“谁说朕夸你啦!”乾隆瞪了瞪眼,然后道:“食不言,寝不语,你规矩白学了。”
萧燕嘴角抽了抽,您刚才不也边吃边说得挺高兴的吗?
“下不为例。明白吗?”乾隆虽然是说着萧燕,眸光却锐利地扫过周边侍候的宫女太监们,所有的人都在乾隆的目光中打了个冷颤,心里明白,今晚养心殿的一切,半个字也不能传出去。
“是。孩儿明白了。”
撤了吃食后,萧燕亲手泡了乾隆最喜欢的“碧螺春”,亲手奉上:“皇阿玛,喝茶。”
乾隆接过青花瓷茶碗,浮了浮茶叶,喝了一口,随意问道:“听你刚才东拉西扯的,却也很有意思,你在民间常常听说书先生说书吗?”
萧燕心里一惊,怎么会问到小燕子以前的生活了?但见乾隆不像故意问的,便收敛了心神,笑道:“是啊!”
“小燕子,你在民间生活多年,你觉得老百姓心中的皇帝是什么样的呢?”
心中的皇帝?乾隆在烦这个?难道乾隆对自己没信心了?
不对吧?无论是从史书上看到的乾隆,还是从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所接触到的乾隆,都是一个很自信的人。
一个这么自信的人,怎么会对自己执政失去了信心?
皇帝?下任皇帝?
想着老佛爷因为听到五阿哥被罚的消息后就进了佛堂,乾隆一直把自己关着,显然是在烦继承人问题了。
思及此,萧燕道:“孩儿在民间生活的时候,对皇帝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他能让孩儿吃饱穿暖,那就是孩儿心中的好皇帝了。”
乾隆闻言,怜惜地摸了摸萧燕的秀发,便不再言语。
天下之大,让所有人都达到温饱,其实并不容易。乾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但他也清楚,在某些地方,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依然很艰难。
他自己尚且如此,他的儿子们,哪个能承担起这个责任来呢?
在他看来,他没有一个儿子能承担得起这个重担。
可是,他真的不小了,今年五十岁了,他皇阿玛驾崩时,也才五十八岁。
万一崩了,是传给只喜欢舞文弄墨的老四?还是看上去一脸精明,实际上是耳根软、无主见的老五,又或者是传给还小的十一或十二?
传给老四,他恐怕就是大清的宋徽宗了,传给老五,乾隆怕大清出了个昏君,传给十一或十二,乾隆又怕权臣把持朝政,万一十一和十二没有圣祖爷的才能,那大清的江山岂不是要易主了?
乾隆想得特悲观,仿佛自己明天就要崩了一样。
乾隆的悲观,萧燕自然是感受不到的,只是见他这么烦恼,便有些奇怪了。
“皇阿玛,您在烦恼什么呢?”
乾隆看着萧燕一脸的担心,拍了拍她的手,站了起来,走到窗前,负手而立:“岁月如梭,皇阿玛老了。”
“皇阿玛不老啊!”
“傻孩子在说傻话。皇阿玛今年五十了,已到知天命之年了。”
“孩儿听说古人彭祖活了八百多岁,皇阿玛才五十岁,怎么会老呢?”
“那只是传说。”
“既然有人说,也许是真的呢!何况,皇阿玛身子硬朗,精神饱满,看起来是那么的年轻,皇阿玛肯定是高寿之人。”有史书为证,您老人家活到了八十八,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萧燕笑得信心满满,乾隆回过头来,正看着萧燕满怀信心的笑脸,心中受用,便觉得萧燕的话有些道理,他含笑道:“你真觉得皇阿玛是高寿之人?”
“当然!”
乾隆听了,便也信心大增了。
皇阿玛五十八岁崩,圣祖爷六十九岁崩,按理来说,朕至少也有十年的时间来培养继承人。
唔,十年培养一个继承人,又该选谁呢?选年长的,慢慢指导纠正过来,还是选年幼地,慢慢指导让他们开窍?
萧燕见乾隆再沉思,想了想,终于还是开口了,她道:“皇阿玛,您什么时候有空,教孩儿画画好不好?”
乾隆被萧燕天外来的一笔打断了思路,有些不悦,便道:“画画?朕记得晴儿可是画功不错,你俩都在慈宁宫,怎么不找她教你啊?”
“孩儿找过了,那天纪师傅叫画画,我画了一幅,感觉不太好,便想请晴儿帮我改改,谁知道晴儿改了半天之后,埋怨孩儿道:‘帮你改这半幅画,我还不如重新画一幅给你算了。’然后,孩儿生气了,不想再找晴儿了。”
乾隆心中一震,问道:“你刚才说什么?”
萧燕见乾隆听明白,故意嘟着嘴说:“孩儿生气了,不想再找晴儿了。”
“不,是晴儿对你说的那句‘帮你改这半幅画,我还不如重新画一幅给你算了’。”
“皇阿玛不是记得吗?怎么又问孩儿了。”
乾隆沉默了片刻,哈哈大笑了起来:“小燕子,朕很开心。”
萧燕虽然心知肚明,却装着有些茫然,然后,也跟着笑道:“皇阿玛开心,孩儿也很开心。”
乾隆笑着拍拍萧燕的脑袋,点点头。
第二天,乾隆下旨:十一阿哥、十二阿哥由朕亲自教养——
作者有话要说:jj又开始抽了……我进后台进了半天……
保佑这章能顺利更新……
阿门……
第三十二章
乾隆的圣旨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老佛爷知道后,心里无言地叹息。虽然她自知道五阿哥在含香事件中放走刺客之后,被乾隆令闭门读书就心有所感,但没想到皇帝竟如此决断,宁可从头培养两个小阿哥,也不要这个已经成长的阿哥。
无论如何,皇帝把事情定下来了,也好过他犹豫不决,愁坏了身体。
老佛爷对儿子素来都很是支持,于是,在众妃来请安打探的时候,淡淡地道了一句:“服伺皇帝才是你们的本份,其他的,你们就别想太多了。”
老佛爷的话已经表明了态度,也没有哪个不识相地敢再起话题。
要知道,被乾隆亲自教养的两个小阿哥出身可不是一般的高贵。一个是现皇后那拉氏的亲子,一个是已逝淑嘉皇贵妃金氏之子,现皇后那拉氏的养子。两个小阿哥身份之贵,无人可及,就算皇帝这亲自教养包含了什么意思在里面,谁也不敢有异议。
皇后也是给这道旨意给砸懵了。她平时最恨乾隆对十二阿哥的冷落,所以当接到旨意时,激动得都快哭出来了,容嬷嬷在一旁欢喜地道:“娘娘,大喜啊!”
是啊,真是天大的喜事!
放在皇帝身边亲自教养,那不仅仅是教养的问题,还涉及到大位的问题。
十二阿哥是她的亲子,十一阿哥是她的养子,这两个孩子最后无论谁继承大位,于她来说,都是天大的尊荣。
只是,她也有些担心。
这两个孩子感情很好,若是将来因为大位之争而枉顾骨肉亲情,这又该如何是好呢?
私心里,她确实是希望十二阿哥能登上大位,可是,十一阿哥自从三岁就抱到她宫里来养,她也把他当成亲生儿子来疼,她真的不希望那兄弟俩最后会变得难以相容。
九龙夺嫡时期,她虽然没有经历过,但偶尔也能听到老一辈的片言只语,那也足够让她心惊胆战了。
于是,皇后怀着欣喜与不安的心情将两个孩子送到皇帝身边。
令妃听到这消息后,反倒没有摔东西了,她摒弃了所有的宫女太监,一个人趴在床上大哭。
五阿哥闭门读书的事传来后,结合了前因后果,令妃也有所感觉,这五阿哥恐怕是要给放弃了。
令妃开始绞帕子了,好不容易才拉拢到一个阿哥,却被放弃了,而自己的亲生儿子已经夭折了,以后也不知道生不生得出儿子来,这可怎么办好?
如果五阿哥被放弃了,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四阿哥与十一阿哥、十二阿哥这两个小阿哥了。
四阿哥已经出宫开府了,她就是想拉拢也使不上力了,两个小阿哥,一个是皇后亲子,一个是皇后养子,她就是拉拢到了也没有意义。
在礼法下,无论哪一个小阿哥继承大位,皇太后都只可能是皇后,绝不会有她令妃任何事。
不行,不能让皇上放弃五阿哥。于是,令妃很快就收拾好心情,准备去试下能不能为五阿哥说几句好话,求个情。
谁知道乾隆竟然把自己关起来了,无论如何她都见不到乾隆。
于是,她便想着,暂时如此吧,等找到机会再想想法子为五阿哥求情。
无论如何,五阿哥如今是她唯一的指望了。
但是,乾隆的圣旨打碎了令妃所有的梦想。
令妃是个聪明的女人,所以她一听到乾隆的旨意,便完全明白五阿哥是再也没有希望了。不但如此,她还从这旨意里看出,乾隆是有心想从小培育储君。她想起了自己意外夭折的十四阿哥,痛苦得不能自己。如果十四阿哥没死,恐怕此次乾隆亲自教养的旨意也会有十四阿哥的份。
“呜呜……永璐,额娘的永璐……”令妃把自己埋在柔软的被子里,不停地呼唤爱子的名字,心里是无尽的悔恨。
乾隆的旨意,朝臣们的反应倒是平静多了。
一来,五阿哥办差时间尚短,众人虽然知道乾隆宠他,但是,他非嫡非长非贤,到最后,会不会传位给他,是未知之数,所以,除了个别大臣之外,大部份大臣都是抱着明白的心态,装着糊涂的模样观望。毕竟乾隆身子仍然硬朗,现在站队太危险了。君不见康熙朝,有多少大臣是倒在了站队之上?前车之鉴啊!
二来,乾隆此次亲自教养的有两个小阿哥,在这两小阿哥身上也存在一个站队问题。
十二阿哥是嫡子,虽然在大部份大臣眼中属正统,但是,大清朝不是嫡子继位的多了,世祖圣祖先帝,哪个是嫡子了?
不忙不忙,继续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到明确之时,绝不站队。
于是,十一阿哥与十二阿哥在后宫热闹,前朝平静的情形下,搬到了养心殿后殿,开始了父子三人同处一屋檐下的亲子生活。
和珅最近很忙,对于皇帝要亲自教养哪个阿哥,他都没什么心思理会了。毕竟这两小阿哥要成气候,至少得是十年后的事,有的是时间让他慢慢琢磨。
现在,他正忙着收拾“刺杀香妃”事件的烂摊子。
当天大内侍卫不少,大内禁军的兵士就更多了,所有的人,只要眼晴没瞎,都看到了香妃跪地求情的一幕和香妃抱着身受重伤的刺客那一幕。
大内侍卫多数出身勋贵之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心中自然有把称,和珅倒不担心他们。他担心的是大内禁军中的士兵。他们多数出身于普通旗人,人数又多,人多则口杂,想让他们禁口,很难。若不让他们禁口,皇家的脸面真的要丢到老百姓面前了。
虽然,香妃给乾隆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在位高权重的眼里,这已
不是秘密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