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为末,砂糖水送服。
    2、痈疽不敛,疮口很深。有丝瓜捣汁频频涂搽。
    3、风热肋肿。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涂搽。
    4、坐板疮。用线瓜皮焙干,研为末,烧酒调匀涂搽。
    5、手足冻疮。用老丝瓜烧存性,调腊猪油涂搽。
    6、痔漏脱肛。用丝瓜烧灰、多年石灰、雄黄各五钱,共研为末,以猪胆、鸡蛋清及香油调药敷贴,直至脱肠收上。
    7、肠风下血。用霜后干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空心服二钱,酒送下。
    8、血崩。用老丝瓜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送服。
    9、乳汁不通。用丝瓜连子烧存性,研为末,酒送服一、二钱,厚盖发汗即通。
    10、小肠气痛,绕脐冲心。用老丝瓜连蒂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病重者服两、三次即消。
    11、卵肿偏坠。用老丝瓜烧存性,研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晚以好酒关服一匙。
    12、腰痛。用丝瓜子炒焦,捣烂,酒送服。以渣敷痛处。
    13、喉闭肿痛。用丝瓜研汁灌下。
    14、化痰止咳。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
    每服一丸,温酒送下。
    15、风气了牙痛。用生丝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此方治蛀牙无效。
    16、刀疮。用古石灰、新石灰、丝瓜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
    17、诸疮久溃。用丝瓜老根熬水洗搽。
    苦瓜释名 锦荔枝、癞葡萄。
    气味 (瓜)苦、寒、无毒。
    (子)苦、甘、无毒。
    主治(瓜)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子)益气壮阳。
    紫菜释名 紫软。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烦热、病瘿瘤脚气者,宜食本品石释名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利小便,治风秘不通。
    鹿角菜释名 猴葵。
    气味 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
    龙须菜释名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瘿结热气,利小便。
    睡菜释名 暝菜、绰菜、醉草、懒妇。
    气味 甘、微苦、寒、无毒。
    主治心膈邪热,不得眠。
    芝释名 囚。
    气味 青芝:一名龙芝,酸、平、无毒。
    赤芝:一名丹芝,苦、平、无毒。
    黄芝:一名金芝,甘、平、无毒。
    主治主治:青芝:明目,补肝,安神,增强记忆力。
    赤芝:解胸胃郁结,补中益气,使人神志清明。
    黄芝:益脾胃,安神。
    白芝:止咳益肺,安神,亦增强体力。
    黑芝:利水道,益肾气。
    紫芝:益精气,坚筋骨,利关节,疗虚劳。
    木耳释名 木软、木菌、树鸡、木蛾。
    气味 甘、平、有小毒。
    主治1、眼流冷泪。用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以清淘米水煎服。
    2、崩中漏下。用木耳半斤,炒见烟,研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加头发灰三分,好酒调服。
    3、经久泄痢。用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菜研为末。
    每服三钱,温酒调下。一天服二次。
    4、牙痛。用木耳、荆芥等分,煎汤频漱。
    5、脱肛泻血。用桑耳一两、熟附子一两,菜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
    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激发送下。
    6、月经不断(肉色黄瘦,稍有劳累,病情好加剧)。用桑耳焙干、研细,每服二钱,饭前服,热酒送下。一天服二次。
    7、赤白带下。用桑耳切碎,酒煎服。
    8、瘰疬溃粒。用桑耳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共研为末,以鸡蛋调匀敷涂。敷前,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患处。
    9、蛔虫寄生。用槐木耳烧存性,研为末,水服枣样大一块。若不止痛,饮热水一程式,蛔虫即可打下。
    10、肺痈咳血。用柘耳一两,研为末,同百齿霜二钱,加糊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皂荚蕈释名 辛、有毒。
    气味主治1、肠风泻血。用皂荚蕈瓦上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送下。
    2、肿毒初起。用皂荚蕈磨醋涂搽。
    香蕈释名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治风破血。亦治小便失禁。
    蘑菰蕈
    释名 肉蕈。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主治益肠胃,化痰理气。
    鸡菌释名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益胃清神,治痔。
    土菌释名 杜蕈、地蕈、菇子、地鸡、獐头。
    气味 甘、寒、有毒。
    主治烧灰,敷疮疥。
    地耳释名 地踏菇。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明目益气,补肾。
    石耳释名 灵芝。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1、泻血脱肛。有石耳五两(炒)、白枯矾一两、密陀僧半两,共研为末,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在。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2、明目益精。久服益色。
    水 部露水释名 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白花露:止消渴。
    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
    柏叶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强视力。
    韭叶露:治白癜风。每天早晨涂患处。
    明水释名 名亦称方诸水。方诸是一种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雾明目,饮此水,还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儿烦热。
    冬霜释名 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饮冬霜可解酒热,凡酒后面热耳赤者,饮之立消。伤寒鼻塞,饮冬霜亦可通鼻。
    暑天长痱子及腋下红肿,用冬霜和蚌粉涂敷,有效。寒热疟疾,可秋后霜或冬霜一崐钱半,热酒送下,亦见效。
    腊雪释名 取雪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腊雪用瓶密封贮存,放阴凉处,数十年也不坏。腊雪有益于菜麦,又能杀虫蝗,用以浸五谷种,则耐旱而不生虫,洒家具上,能驱苍蝇,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崐可免蛀害。春归有虫,雪水容易腐败,不能入药。
    夏冰释名 亦名凌。
    气味 甘、冷、无毒。
    主治去热烦,熨乳石发热发肿,解暑毒和烧酒毒。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用冰一块放在胸部有效。冬天掘冰窖藏冰,备夏日之用。
    身上瘢痕,用夏冰时时熨抹,能消去。
    半天河释名 亦称上池水。指取自竹篱头或空树穴的水而言。
    气味 甘、微寒、无毒。
    主治鬼疰(疰,音住,意亦同住。鬼疰,是病人感到自己体内有“鬼”居住。
    现认为是肺结核之类的疾病),扫邪气、恶毒、蛊疾(“心志惑乱之疾”,神经失常,大便时常拉出鸡肝样的血块。现认为是“虫积”之症)等。洗各种恶疮、疥痒,亦有效。
    身上长白斑,可取树木孔中的水来洗,捣烂桂末和唾液敷上,有效。
    流水释名 亦名劳水、甘烂水、扬泛水。取江水或河水二斗,置大盆中,用一个瓢,舀水高扬倒下,如此重复许多遍,直到水。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治目不得瞑(阻虚阳盛,睡不着,眼睛闭不住)。用劳水五升、高粱米一升、半夏五合,小火慢煮,煮到只剩一升水时,去滓,饮汁,每饮一小杯。一日三次。
    治汗后奔豚(误服发汗药,引起小肚子胀痛,有气上冲,“如豕之奔突”,故名奔豚):井泉水释名 井水因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几类:远从地下泉来的,水质最
    好;从近处江湖渗进来的,属于次等;有城市沟渠污水。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翳障,除口臭,镇心安神。
    醴泉释名 亦名甘泉。泉水略有淡酒味。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心腹痛,疰忤(即鬼疰,见“半天河”条下),消渴,反胃,霍乱等。治病以新汲水为好。
    《瑞应图》说:常饮醴泉,令人长寿。《东观记》说:常饮醴泉,可除痼疾(久病)。
    温汤释名 亦名温泉、沸泉。种类甚多。有硫磺泉,比较常见;有泉砂泉,见于新安黄山;有矾石泉,见于西安骊山。
    气味 辛、热、微毒。
    主治筋骨挛缩,肌皮顽痹,手足不遂,眉发脱落以及各种疥癣等症。
    盐胆水释名 亦名卤水。煮盐初熟时,槽中沥下来的一种黑色浓汁。味苦,
    不能吃。可用它做豆腐。
    气味 咸、苦、有大毒。
    主治各种虫蚀病,颈瘘(颈部淋巴结核),疥癣,痰厥等。
    阿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