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知识分子的家庭,因科举受歧视而投身明教。阳顶天对这个年轻人表示出非同寻常的喜爱,亲自传授给他过人的武术,并很快擢升其为光明左使者,地位甚至在三大法王之上,因此甚至有杨逍是阳顶天私生子的讹传。杨逍不仅是阳顶天的主要智囊,更成为了明教最杰出的宗教学者,撰写了《明教流传中土记》等重要著作。与此同时,周颠、说不得、彭莹玉、冷谦、张中等人也先后投入明教,除周颠外,其他人都有明显的知识分子背景。说不得是一个诙谐的僧侣,善于写禅诗;彭莹玉是宗教宣传家,缺乏理论成就,但善于演讲和煽动群众;冷谦是音乐家和画家,后来担任过明朝的宫廷乐师;张中(1294-?)号称“铁冠道人”,是一个深藏不露的谋略家,后来的著名传奇人物刘伯温就是他的学生;在二十年代,这些人被封为“五散人”,成为阳顶天的高级顾问。同时,为了平衡各个系统的势力,阳顶天将另一名本拟封为法王的武术家范遥提拔为光明右使者。范遥出自明教嫡系,武术高超,功勋显著且没有政治野心,同各方面的关系都很良好,是担任这一职务的最佳人选。
衣琇在1311年的病逝,让众望所归的阳顶天(1270-1327)登上了教主之位。在十四世纪初期,阳顶天被普遍认为是仅次于张三丰的武术大师,虽然二者从未有过较量的机会。与衣琇的平庸统治不同,阳顶天很快就野心勃勃地大规模扩充明教的组织。他创建了锐金、巨木、洪水、烈火、厚土五旗作为新的军事编制,并且策划发动了园明和尚起义、赵丑厮、郭菩萨谋反等几次大规模的暴动。
出于对殷天正的猜疑,他即位不久,就将后者召回光明顶。殷天正及时表示了对他的忠心,令阳顶天感到满意。他赐给殷天正以“白眉毛的老鹰王”的头衔,命其继续统摄江南明教势力。这是阳顶天亲封的第一个“护教法王”。进入二十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明教。谢逊、韦一笑等武术家先后来奔,并建立了许多功勋。阳顶天也分别封他们为“金毛的狮子王”、“绿翅膀的蝙蝠王”,与殷天正一起成为了著名的“三大法王”。
阳顶天尤其重视投入明教的高级知识分子。正如一切外来的殖民统治一样,蒙古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充满了种族歧视,将其地位视同妓女和乞丐。帝国的大部分官员都并非通过科举考试而被任命,经由科举选拔的官员在比例上只有明朝的10%左右。而在科举考试时,汉人和蒙古人、色目人分开考试和录取,而后者的题目要容易得多。即使通过了考试,汉族官员也难以获得升迁。这些举措导致越来越多的儒生对仕途绝望,投入了反抗者的行列。
1326年,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首先是一名汉人和波斯人的混血少女黛绮丝(diana keynes)从波斯总教来到光明顶。这是自1291-1292年的长征之后,波斯总教首次恢复和中国明教的正式联系。黛绮丝是一位波斯华侨的女儿,据说是遵从父命回归原籍。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她真实的身份是波斯总教三圣女之一,也是总教派来监控中国明教活动的间谍。
在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的三十多年中,西亚的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多年的生死斗争,波斯总教的新领导人已经放弃了世界革命的口号,而与伊利汗国握手言和,作为交换条件之一,波斯总教被要求向中国明教施压,命其向蒙元统治者俯首称臣。由于长期中断联系,波斯总教并没有把握能让光明顶服从命令。因此借护送黛绮丝来华,总教也派出了三名特使,向中国明教方面阐述其意图。当夜,阳顶天与三名特使进行了秘密会谈,并轻蔑地拒绝了臣服元朝的命令。翌日,三名特使在失望中离去,但将黛绮丝留在光明顶执行下一步的秘密计划。
黛绮丝的美貌很快在光明顶的青年革命家中产生了轰动。阳顶天虽然并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但也对总教的意图产生了怀疑。他设法撮合黛绮丝和亲信范遥,试图通过婚姻的纽带让黛绮丝向自己靠拢。黛绮丝拒绝了范遥的追求,然而不久后,一名叫韩千叶的青年——他的父亲曾被阳顶天所击败——从南中国海的岛屿上来到光明顶,要求和阳顶天进行水下决斗。由于阳顶天不会游泳,在波斯湾长大的黛绮丝冒充他的女儿和韩千叶在光明顶的深潭中进行了搏斗,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她的功劳,阳顶天册封她为“紫衣服的龙女王(dragon’s queen ihes)”,居于四大法王之首。黛绮丝是一名优秀的武术家,但不能和其他的法王相比,除了她的特殊功勋外,这个高贵的头衔也可能是为了向总教示好。
不久,在黛绮丝与明教的仇敌韩千叶之间发生了一段意外的罗曼史。这对明教的未婚男性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众人的强烈反对下,黛绮丝与韩千叶闪电般地结婚。这事实上形成了对波斯和中国明教的双重背叛。黛绮丝的选择令她进入权力中枢的希望完全破灭,在光明顶,她很快被孤立和边缘化,除了“龙女王”的虚衔外一无所有。波斯总教的计划落空了。
以上提及的这些明教骨干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分合将深刻影响十四世纪中期的武林史,我们将在下一章加以论述。目前需要指出的是,在20年代中期的光明顶教廷,明教拥有比其他任何一个大门派都要多的一流武术家,唯有少林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之抗衡。而对其他任何门派,明教都占有绝对的压倒优势。譬如,武当虽然拥有公认为全国第一的武术大师张三丰,但他的年轻学生们当时还都不堪一击。明教实力的急剧膨胀破坏了原来的武林权力平衡,使得它与正教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在这一时期,二者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1324年,阳顶天以一人之力击败了少林派最强的三名高手,并将其中一人的眼睛打瞎;1326年,杨逍轻松击败了峨嵋派最负盛名的武术家孤鸿子,后者不久就在羞辱中抑郁而终;大约在同一时期,杨逍也在一次狭路相逢的格斗中杀死了昆仑派掌门人白鹿子。每一战明教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都把一大门派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双方矛盾的本质就在于:明教要实现推翻元帝国的梦想,就必须在江湖世界中大为扩张,而这一扩张必然会与现存秩序发生激烈冲突。对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六大派及丐帮来说,维护自己在武林中的优势地位,比起推翻元政府的远大目标,是更为紧迫的任务。借用后来的表述,可以说六大派的心目中,“攘外必先安内”,正如一位丐帮中人所坦言的:“鞑子是要打的,却万万不能让魔教教主坐了龙廷!”明教的壮大已经引起了主导势力的极度不安,如果不是阳顶天的突然猝死,以六大派和丐帮为首的主导集团围攻明教的战役可能就会提前三十年爆发了。
第六章.明教的三十年宗座空位期(1327-1332 )(下)
chapter vi thirty years’ sede vate of ese manichaeism(1327-1332)
1327年,阳顶天的离奇失踪为明教的十多年来的中兴划上了句号。这次突发事件源于一桩三十年后才被揭露的丑闻。阳顶天的第一任妻子在长征中牺牲,当他继任为教主后,就迎娶了一个出身武术家庭的年轻女孩作为新的妻子。而他所不知道的是,这个女孩同她的同学成昆当时正在秘密的恋爱中。出于虚荣心,她接受了阳顶天的追求,但是在婚后,她又恢复了和成昆的秘密往来。他们的通奸地点是在光明顶的地下宫殿中,这里比终年积雪的山巅要暖和得多,并且有一个出口通往山下。阳顶天有时也到那里修炼高深的武术。1327年,当阳顶天在地宫中练习波斯瑜伽术时,发现了妻子和成昆正在外面寻欢作乐。愤怒与兴奋的双重刺激导致他的练习发生了严重错误,在几分钟内便因植物神经紊乱而死:同三十六年前的钟明亮一样。当背叛他的妻子发现这一点后,因为感到羞愧而自杀。成昆在痛苦和自责仓皇逃走。不久,过分的精神压力导致成昆变成了一个偏执狂:他在潜意识中将一切悲剧归咎于明教的存在,以摆脱自己的道德责任,从此便处心积虑地策划着摧毁明教的计谋。这为后来的明教带来了致命的威胁。
但即使没有成昆的存在,失去了阳顶天的明教处境也岌岌可危:很显然,他们缺乏一个众望所归的教主继承人。由此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的宗座空位期(sede vate)。事实上,阳顶天之死导致明教中的结构性隐患突然爆发,使得此时的任何人都难以得到教主之位。
这一隐患在于,明教的急剧扩张并未伴随着政治体制上的改革,导致了指挥中枢的权力关系紊乱。明教的指挥系统本来是很简洁的:教主在理论上拥有几乎不受制约的独裁权力,在教主之下设有两个光明使者作为副手,以及若干低级的附属职位(如天地风雷四门),然后是五行旗等地方负责人及其副手。但随着武术高手们纷纷加盟,明教的组织日益扩大,如何安排他们的职位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阳顶天接纳这些来奔者的方式往往是加封法王、散人等头衔。所谓“护教法王”并非“光明使者”这样的固定职位,而仅仅是一个品阶,并非常设,人数也不确定。诸如“白眉毛的老鹰王”这样的称谓仅仅是个人性的称号,没有可继承性,与波斯总部的“十二宝树王”完全不同。在阳顶天统治初期,只有殷天正一个法王,后来随着谢逊、韦一笑、黛绮丝等武术家的加入,才不断有新的法王被册封。既然并非固定的职位,那么法王们的权限,实际上相当模糊。既可以是殷天正这样独当一面,总揽大权的要人,也可以是黛绮丝这样毫无实权的虚衔。在职权上,他们无疑不能和光明使者相比,但在地位方面,却又隐然与之相等。至于“五散人”的功能和地位,就更加含糊不清了,他们既可以只是教主的私人秘书,也可以参与实际的政治决策,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教中枢在阳顶天统治时期的急剧扩张,结果就是权责划分的紊乱和内部矛盾的增加。当然,只要阳顶天作为最高决策者的事实不改变,这一点也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如果阳顶天的统治期能够再延长十年,这一系列问题也许都可以完满解决。但当阳顶天失踪后,这一隐患就成为突出的现实困境。各大势力并存,彼此互不相让,在一切问题都上争权夺利,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明教由此走向了漫长的瘫痪和分裂。这不禁令我们想起几十年前神圣罗马帝国的帝位空缺时期(译者按: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后,德意志和意大利陷入了混乱。荷兰伯爵威廉二世,西班牙卡斯蒂亚国王阿方索三世,英国康沃尔伯爵理查都曾被一部分诸侯推举为国王,但整个德意志没有一个统一的君主。而意大利则陷于法国安茹家族和西西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混战之中。后来,德意志形成了七大选侯制度,德意志国王从此由七大选侯选举)。
明教瘫痪的第一个信号是黛绮丝的叛教。阳顶天的神秘失踪首先给这位波斯妇女带来了灾难。由于她的新婚丈夫曾是阳顶天的敌人,而她也因为不受欢迎的婚姻被排挤出了权力中枢,黛绮丝很自然地被列为第一位的嫌疑对象。不久之后,在因为求爱被拒绝而对黛绮丝夫妇充满仇恨的范遥的秘密调查下,黛绮丝试图窃取明教内部机密的行径被发现了。明教徒对她郁积的怒火终于找到了发泄口,要求对她严加惩罚,至少要囚禁十年。但是黛绮丝并不服从对她的处罚,她扬言:“如果阳教主不在这里,我就不需要服从任何人的命令。”(《明教秘档》,第245卷)明教徒很快发现了他们的两难处境:尽管绝大多数人都希望严惩黛绮丝,但除了教主外,没有人具有惩治一个法王的权力。如果杨逍、殷天正或者韦一笑能够获得这一权力,那么显而易见,他也会利用这样的权力去对付其他政敌,而这是其他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并且,谢逊——作为黛绮丝唯一的朋友——及时地维护了黛绮丝,保证她与阳顶天的失踪无关。这给黛绮丝提供了口实,让她和丈夫能够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光明顶出走,为明教的分裂开了先河。
黛绮丝毫无实权,本身没有竞争教主之位的资格。但她的出走却也导致了一位实力雄厚的竞争者退出角逐。如果回到1327年的光明顶,范遥可能是最适合继承教主之位的人选。他与杨逍同样居于教内的最高职位,有继位的资格,而与杨逍不同的是,他出身明教嫡系,虽然本身势力平平,但是与其他各派的关系都相当良好,是各方面都能接受的人选。但范遥对阳顶天的忠实使他拒绝相信阳顶天已经死亡的猜测,黛绮丝的离去也让他心灰意冷,无意继续留在教廷。或许是为了找到失踪的阳顶天,或许是为了制造和黛绮丝再见面的机会,范遥不久后也离开了光明顶。他的离去导致杨逍、殷天正、韦一笑等派系之间缺乏了缓冲和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