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鳏寡,关心疾病,吊问丧祸,这叫做救人之危急;
    第六兴,振其穷。给寒冷的人以衣服,给饥饿的人以食物,救助穷人,赈济灾民,资助赤贫,这叫做救人之贫困。
    有了德政,就要敦促人们遵守“七义”,内容在此不展开,“七义”的目的就是建造和谐社会。
    有了和谐社会,就要整顿“八经”,“八经”是什么?上和下都要有礼仪,贵与贱都有本分,长与幼都守秩序,贫与富都守法律。
    管仲的治国方略中,可以说始终贯穿的就是德政。所以,即使他自身也过得很奢侈,却没有人指责他,因为他让大家都过得很好。
    ——以法治国
    关于法,管仲的论述非常之多,内容也非常全,从法的重要性,到法律制度的建设、法律的执行等各个方面一应俱全。稍作摘选,就能发现管仲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法家,他的思想也正是后来法家们的理论基础。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杀戮必信,民畏而惧。武威既明,令不再行。”翻译过来就是:法律公正,制度明确;杀有罪,不宽赦;执行刑罚一定说到做到,民众就会畏惧。权威明示于众,法律就不必一再重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严格执法,公开执法。
    “君一置其仪,则百官守其法;上明陈其制,则下皆会其度。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翻译过来就是:国君统一立法,百官就能守法;上面把制度公开,下面行事就都能合于制度。如果国君立法不能统一,下面为公法而另立私理的人就会增加。换成今天的说法,就是公开公平公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明君察于治民之本,本莫要于令。故曰:亏令则死,益令则死,不行令则死,留令则死,不从令则死。五者死而无赦,唯令是视。故曰:令重而下恐。”翻译过来就是:英明的君主知道治民的根本,根本中没有比法令更重要的。所以说,随意增删法令的,不执行不遵守法令的和扣押法令的都必须处死,法令有了权威,下面的人就畏惧了。严刑峻法,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当然会有个适用性的问题,但在当时,自有其时代意义。
    甚至对于一些法律疑难问题,管仲也有很好的解答。
    “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商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上妄予则功臣怨,功臣怨而愚民操事于妄作,则大乱之本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上妄诛则民轻生,民轻生则暴人兴,曹党起而乱人作矣。”什么意思?就是说还没有颁布法令,有人偶尔执行了,国君不应该奖赏他,否则守法的人们就会抱怨,而一些人就会猜测还要出什么法律而提前去做,那样国家就要大乱了。同样,法律还没有公布之前有人触犯了,也不能去惩罚他,否则人们就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就会没有安全感,也会引起社会的动乱。
    著名的范跑跑被开除了,按照管跑跑的思想,开除他是不对的。
    对于法治的精神,管仲的思想可以说入木三分。即便活在现在,做一个哈佛法学院的博士后导师绰绰有余。
    就是自管子开始,齐国有了比较严格的刑法。
    ——哲学思想
    管子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博大精深,《管子》一书中,至少有九章专门讲述哲学问题。分别是宙合第十一、枢言第十二、冶心术上第三十六、冶心术下第三十七、五行第四十一、势第四十二、内业第四十九、九受第五十五、版法解第六十六。除此之外,其他章节中也都论及。
    “道”是管子重点讲解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由管子提出并进行解释,后来老子写《道德经》,就是继承了管子关于道的概念,延伸而成。
    关于道,管仲多处提到,举几个例子。
    “道,不远而难及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
    “虚无无形谓之道,大道可安而不可说。”
    “是故有道之君子,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道在天地之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
    关于道的解释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也不再一一翻译。基本上,管仲的哲学思想属于辩证法和一部分的唯物主义,《道德经》重点发扬了管仲辩证法的部分,而《墨子》更注重管仲的唯物主义部分。
    除了大谈道,管子还对许多哲学现象进行定义,譬如规律、规范、势等词汇的意思,就都是管子当初为我们定义的。
    如果说管子是伟大的哲学家,那是对世界哲学界的一种奖励。
    ——军事思想
    管仲是一个军事奇才,他打仗的原则被后人广泛应用。
    “霸王之形,德义胜之,智谋胜之,兵战胜之,地形胜之,动作胜之,故王之。”
    “夫争强之国,必先争谋,争形,争权。”
    管仲不是一个喜好打仗的人,首先做的是以德服人,其次则是通过谋略,再其次是外交,最后才是出兵。《孙子兵法》基本照搬了管仲的理念,这一点非常清晰。因此,管仲不是劝齐桓公征讨谁,相反,他常常劝齐桓公不要出兵。无论对大国对小国,管仲首先选择的是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不打没有准备的战争,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是管仲的军事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管仲指挥下的齐军没有打过一场败仗,管仲对于赏罚、军费、建制、号令、武器、地图、敌情等等几乎每一个军事要素都有具体的要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概念首先来自于管仲这里。
    篇幅所限,更多更细节的东西无法再说,在后面会有少量的具体介绍。
    可以说,《孙子兵法》脱胎于管仲的军事思想,是管仲军事思想的整理版。
    ——市场经济
    先富民,后强国。本着这样的思路,管仲采取的策略是:重视农业,鼓励商业。
    重视农业就要鼓励大家种地,因此管仲主张减免农业税。问题是,减免农业税之后,国家的财政怎么保障?
    国家的财政就要从商业中来,管仲重点提到了盐和铁的交易,这两项的商业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两大支柱。
    除了盐和铁之外,管仲采取的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关几而不征,市正而不布”,商业税收几乎不征,市场运作极少干预,让市场决定商业的命运,让竞争决定谁是强者。
    不仅如此,管仲还利用市场经济控制和干预敌国的政府,如今的美国就常常采用这样的办法,如果美国政府看了管仲的案例之后,他们一定惊讶得合不上嘴。
    外贸也是管仲看重的一个部分,齐国的通关费用便宜,手续简洁,很快成为整个周朝的经济贸易中心。
    集市是市场经济的象征,管仲作了详细规定。“有市,无市则民乏矣。”必须要有集市,否则老百姓的用品就会缺乏。集市要征收营业税,要统计商家的数量,每年春分的时候确定税率,立夏的时候按月核收,秋天则进行统计。
    当然,管仲讲得更详尽一些,这里很难全部记录。
    第二次山东德比大战
    更新时间2008-11-22 8:24:03  字数:6484
    三天三夜过去,齐桓公彻底被管子思想折服,他觉得非常好,不是一般的好,只要按照管仲说的去做,“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
    可是,他有顾虑。
    齐桓公的性格就是,有一说一,决不掩饰。所以,他把自己的顾虑说出来了。
    “管老师,您说的都是对的,可是,我有三个缺点,不知道能不能把国家治理好。”齐桓公说。
    “请讲,主公能够承认自己的缺点,那就是一大优点了。”尽管不是一个善于拍马屁的人,适当的时候,管仲还是会给一点勉励。
    ——齐桓公的三大缺点
    “我喜欢打猎,打上瘾的时候,就在野地里一直等到天黑,等到看不见野兽了才回来,什么国家大事都顾不上。”第一个缺点,爱打猎,玩物丧志类型。
    “这虽然不好,还不算什么要紧的缺点。”是啊,打猎没关系,别打人就行。
    “我喜欢喝酒,喝起来黑天昏地,喝多了就睡觉,也很耽误事情。”第二个缺点,酗酒,因酒误事类型。
    “这虽然不好,也不算什么大问题。”是啊,喝多了没关系,别撒酒疯就行。
    “我还好色,喜欢泡妞,看见漂亮妞就走不动路。不瞒老师说,我哥哥襄公那是太过分,跟我姐姐文姜玩乱仑,我比他们好一点,不过也泡了几个表姐。”第三个缺点,泡妞,见色忘命类型。
    “这虽然不好,也算不上什么。”当国君的,谁不喜欢泡妞?只要别泡自己的亲妹妹就行。
    幸亏齐桓公没有生在现代,否则还会有两个缺点:网上聊天和打麻将。
    齐桓公听说自己的三大缺点竟然都算不上什么,心说这老师不是在忽悠我吧?这三个缺点都不算什么,那什么缺点才是致命的?
    “老师,那你说说,这些都不算大缺点,什么才是不能干的?”
    “人君唯优与不敏为不可,优则亡众,不敏不及事。”(《管子·小匡》)什么意思?当君主的,只有优柔寡断和不奋勉不可以,优柔寡断则无人给你卖命,不奋勉就成不了事。
    齐桓公想想,这两样自己似乎还真是不错。
    ——管子的要求
    对管子有信心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齐桓公觉得这事情可以干了。
    “管老师,你就当上卿吧。”齐桓公二话没说,就要任命。
    换了别人,这时候就该谢恩了。但是,管仲不是别人,他是管仲。在战场上他怕敌人,因为敌人是不讲理的。而在殿堂上他不怕国君,因为国君是讲理的。
    “我干不了。”管仲这样说。
    “为什么?”齐桓公很惊讶,什么革命道理都明白的管仲竟然说自己干不了。
    “我不够高贵,地位低的人不能管理地位高的人。”管仲说。有道理,人间现状。
    “别介,我马上发布命令让你的地位仅仅次于我,连国高两家也在你之下。”
    “我有地位了,但是我不够有钱,有权没钱,我怕自己会贪污腐败,包藏私心,假公济私。”管仲说。有道理,人之常情。
    “别介,我给你三处封邑,再把齐国国有资产一年的税收给你,够你随便花。”
    “俗话说,疏不间亲。您是国君,有大把公族亲戚。我是外来工子女,咱们之间关系疏远,我怕有公族在你面前说我坏话,我怎么办?”管仲说。还是有道理,现实就是如此。
    “这个容易,从今天开始,您就不仅仅是我的老师,还是我的义父,就像当年武王叫我祖先尚父一样,您就是我的仲父。”
    管仲的三点要求都得到了满足,他感受到齐桓公的诚意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有要求。管仲知道,丑话要说在前面。
    看来,管仲不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管仲的内阁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还要用自己看好的人。”管仲进一步提要求。
    “没问题啊,你是上卿,内阁你自己组织啊。”
    “思维敏捷,言辞得当,不卑不亢,有理有利有节,这方面,我不如隰朋,他做大司行(相当于外交部长);熟悉农时,了解田地,懂得灌溉,在这方面,我不如宁越,他做大司田(相当于农业部长);行军打仗,作战勇敢,爱兵如子,这一点上,王子成父独一无二,他做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公正执法,熟悉法律,这一点上,宾须无做得最好,大司理(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是他的;实话实说,有错必纠,刚正不阿,这个人是东郭牙,大谏官(相当于监察部长)非他莫属。这五个人,就是我的内阁成员。”管仲早已经有了自己理想的内阁人选,可是,没有鲍叔牙。
    “鲍老师呢?难道他不能进内阁?”齐桓公感到惊讶,依着他,就算是出于对哥们的报恩,管仲也该给鲍叔牙安排个位置。
    “没有,老师是老师,朋友是朋友,内阁是内阁,不要搅在一起。”管仲答道,并没有一点惭愧的意思,“主公,还有一句话要说在前面,虽然你是国君,但是管理国家是我的事情,主公不可以随意干预。”
    齐桓公愣了一愣,还是点点头,同意了。
    你会说,这不是成了内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