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敬”,参看《为政》2.20“临之以庄则敬”,“莅”就是“临”。这里是说,不摆出一副庄重的样子给下面的老百姓看,老百姓就不敬。
    孔子讲了四条,“知(智)”、“仁”、“庄”、“礼”,最后落实在礼。(动之以礼)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这段话是说,君子不可用小事考验,但可委以重任;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很容易了解。(君子和小人)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马融和朱熹都说,仁和水火一样,是人民赖以为生的东西,人跳到水里会淹死,跳到火里会烧死,但跳到仁里不会死人。但我理解,这并不是表达人民对仁的依赖有甚于水火,而是说人民避仁唯恐不及,有甚于水火。这话表达了孔子的失望。孔子不仅对统治者失望,对老百姓也失望。他的意思是,老百姓对他的“仁”都是躲着走,绕着走,如避水火。
    人人都说好人好,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谁都不想当好人,这不光是几千年前的事。(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我喜欢这句话。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也是类似表达。有的学生很油
    滑,他是“吾爱吾师,吾亦爱真理”,或“吾爱吾师,吾只爱吾师之真理”。现在,更有甚者,老师也是工具,他什么都不爱。(当仁不让于师)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孔注、皇疏训正。贞可训正,见《广雅?释诂一》。贞字,古文字本来是假鼎字为之,在古书中经常假为定字,后来则加卜于上,则又用作表示卜问之义的贞字。卜辞命辞常用“贞”字引出待定之事,有些是问句,有些不是。西方学者说贞与问无关,统统不是问句,我不同意。古文字的问与闻本来都作闻,只是搞清事实,取得可靠消息,是否为问句并不重要,训定与训问毫无矛盾。定字从宀正声,又与正通。贞、鼎是端母耕部字,定是定母耕部字,正是章母耕部字。它们是古音相近、意义相关的一组同源字。这里的“贞”是守信的意思,守信的含义是从定引申。
    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2)
    “谅”,见《宪问》14.17。“贞”和“谅”都是信,但信和信不一样。“贞”是遵守原则的信,只要不违反原则,可以有所变通。“谅”不同,它是拘泥小信,死守诺言。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是“硁硁然小人哉”(《子路》13.20),孟子也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死守“言必信,行必果”,流于偏执,不知变通,就是这里的“谅”。(君子贞而不谅)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敬其事”,即“敬事”,参看《学而》1.5。“敬事”是古代常用语,是忠于职守、恪尽职守的意思。这里是说,君子无功不受禄,事君,要先把事情办好,然后再谈俸禄问题。(敬事)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的教学原则,众所周知。它的另一面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论语》中语,“因材施教”不是。后者是程颐、张栻的话(见《为政》2.7—8和《雍也》6.21两章朱熹注引)。(有教无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段话,现在是成语。
    信仰是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也是最不能讨论的问题。
    “道不同”,是根本原则不同,如政治立场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学术见解不同。这里面,宗教禁忌最多,排他性最强。宗教信徒,信仰不同,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只好“不相为谋”。但我们不要忘记,虽然信教的是一类,不信教的是一类,信教的却最容不得其他信仰,不信教的反而是他们争取的对象。
    以前,在美国,有些传教的,好像上门推销。碰到这类人,出于客气,我总是说,对不起,我不信教。美国朋友告诉我,错,大错,如果你想彻底摆脱他们的骚扰,最好的答复是,你已加入另一宗教。(道不同,不相为谋)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辞”,可以是言辞,也可以是文辞。
    “达”是表达思想,把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写明白。
    翻译讲究信、达、雅。写文章,也讲究信、达、雅。信是准确,达是通畅,雅是漂亮。
    我年轻时,特别迷信雅,花团锦簇,为文造情,文学性第一,后来从事学术,又想把文章写得老气横秋,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好像特有学问。后来,我才知道,写字应该跟说话一样,自然、流畅,把话说得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让一看就懂,才最重要,也最不容易。
    现在,我很赞同孔子,“达”确实很重要。(把话说明白)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热爱音乐,和音乐界的人士有来往,他们多半是瞎子。
    “师冕”,是一个名叫冕的乐师。古代的师有很多种:一类是乐官之师,即《周礼?春官》的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等,《微子》18.9的“大师”、“少师”,就是这类师;一类是师保之师,即《周礼?地官》的师氏,这种师,从西周铜器的铭文看,其实是一种军事教官,如西周铜器常见的“师某”,就是这类教官。这里的“师冕”是乐官,他是盲人。
    “某在斯,某在斯”,“某”是代指坐在席上的每个人的名字,尊者称字,卑者称名。上博楚简《容成氏》说,上古盛世,所有残疾人都会得到合理安排。这当然是理想之辞,但也不完全是虚构。比如古代经常用瞎子当乐师,瘸子看大门,就是传统。我们山西,瞎子拉胡琴吹唢呐的乐队很多,路上,一个牵一个,《老井》里面演过。阿炳也是瞎子。孔子对师冕照顾很周到,很耐心,凡台阶、席位,一一指示,这是对待盲人乐师的礼貌,孔子叫“相师之道”。(相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