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何如其知(智)也?”
    “臧文仲”,即臧孙辰,鲁卿,先孔子,历事庄、闵、僖、文四公,活得很长。
    “居蔡”,给大蔡之龟盖龟室。大蔡之龟,见《太平御览》卷八○二、卷九四一和《墨子?耕柱》引《墨子》,是与“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并称,皆“诸侯良宝”。据说这种龟有“三棘(脊)六異(翼)”(龟背有三条脊,两侧有六个小翅),非常珍贵。
    “山节藻梲”,“山节”,是刻成山形的斗拱;“藻梲”,“梲”音zhuō,是彩绘的梁上短柱。这里是说,臧文仲的龟室,装饰很豪华。
    “何如其知(智)也”,意思是,这个人的智力怎么样,他也太聪明了吧。这是反话。孔子的意思是,这个人也太奢侈吧?奢侈是傻。(臧文仲)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书包网 bookbao8. 想看书来书包网
    孔子对宰予破口大骂(4)
    “子张”,孔门三期的学生,他和孔子谈话,当在孔子的晚年。
    “令尹子文”,斗谷於菟,字子文,楚成王的令尹,先孔子。他三次为令尹,三次被解职,这一说法也见于《国语?楚语下》。
    “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陈完曾孙,先后事齐灵、庄、景三公,与孔子同时。
    “崔子”即齐大夫崔杼。崔杼弑齐庄公,陈文子流亡在外,到过两个国家,其他古书没提到。“违之”,是离开的意思。原文是说,陈文子对所到国家的大臣不满,觉得他们和崔子一样坏。
    令尹子文可上可下,忠于职守,可以称得上“忠”;陈文子谴责乱臣贼子,不合作,可以称得上“清”。孔子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错,人是好人,但孔子认为,他们还够不上“仁”。
    看来,“忠”和“清”都低于“仁”。(令尹子文、陈文子)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文子之子为武子宿(或夙),武子之子为悼子意如,悼子之子为季平子,平子之子为季桓子,桓子之子为季康子。此人也先于孔子。
    季文子慎行,行动之前总要考虑三遍。孔子认为,两遍也就够了。
    想两遍是什么意思?可能是正面想一遍,反面想一遍,即从有利的方面想一遍,再从不利的方面想一遍。《孙子?九变》:“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季文子)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国世卿,名俞,其父为宁庄子(名速),先孔子。
    邦有道就聪明,邦无道就糊涂,这是韬晦之计。孔子说,宁武子会这一套。他是聪明好学,糊涂难学。“愚不可及”,后世演变为成语,意思是傻得不得了,含义有变化。(宁武子)
    5.22子在陈,曰:“归与(欤)!归与(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
    以裁之。”
    这是孔子周游列国,仕陈湣公时(前491—前489年)讲的话。司马迁把这段话放在季康子召冉求,冉求将行的当天(《史记?孔子世家》),时在前491年。
    “狂简”,孔注训简为大,朱注训简为略,是形容志大。
    “斐然成章”,是形容有文彩。
    孔子说,该回家了,该回家了,我家乡的年轻人志气很高,又有文彩,真不知道怎么指导他们。(回家的喜悦)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孔子推崇伯夷叔齐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稀)。”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不满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投奔周武王,但又不满周武王的革命,拒绝出仕,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是古代有名的高洁之士,孔子对他们非常推崇(《述而》7.15、《季氏》16.12、《微子》18.8)。
    “不念旧恶”,不记旧仇。
    “怨是用希(稀)”,因而牢骚、埋怨很少。
    “怨”是谁怨?自己怨还是别人怨?前人有争论。参看《述而》7.15:“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两处的“怨”字应该是一个意思,“怨”的主语都是伯夷、叔齐。朱注说,这里的“怨”是别人怨伯夷、叔齐,不对,当从钱穆说改正。
    这是讲宽,今语叫宽恕。其实宽是宽,恕是恕,古语并不一样。(伯夷、叔齐)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即古书常见的尾生高,据说是个很讲信用的人。微是国族名;生即外甥的甥,外甥是以母家论,微是他的姥姥家。古人或以母家(姥姥家)为氏,称为某生,西周金文和《左传》有不少例子,高是他的名。
    “直”有真假之分,假直是为了作秀,古人叫“卖直”。
    “醯”,音xī,即米醋。古人对醋的叫法有很多种,醯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今醋字,古作酢,醋字反而是用作酬酢的酢,两个字的用法正好相反。
    别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不说自己没有,而是从邻居讨要,孔子说,谁说此人直率?对他的品行很怀疑。(微生高)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巧言令色”,孔子经常批评。“足恭”,是外表看上去十分恭敬。恭和敬不一样,恭是自己恭,见于辞色,敬是敬人敬事,特别是敬上。
    “左丘明”,是孔子称道的前贤,鲁人,生卒不详。前人或以为孔门弟子,不可信。
    “匿怨而友其人”,是心里恨得咬牙切齿,表面上却同你打得火热。
    这两条都很虚伪,左丘明觉得可耻,孔子也觉得可耻。(左丘明)
    以上11章主要是评论各国政要和名人。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颜渊、季路侍”,二子皆以字称。《论语》单用“侍”字,是指孔子坐,弟子站。
    “盍”,音hé,何不。
    “车马衣(轻)裘”,古本无“轻”字,“轻”字是衍文。
    “敝”,穿破。
    “伐善”,自己夸自己的优点。
    “施劳”,自己吹自己的功劳。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问孔子之志,孔子说,他希望的是,比自己老的得到照顾,和自己同辈的得到信任,比自己小的得到关心,各得其所,皆大欢喜。这几句话,其实也就是孔子说的“修己以安人”(《宪问》14.42)。孔子论人,有三个境界,圣人第一,仁人第二,君子第三。“修己以安人”,是仁人的境界。
    这段谈话,子路和颜渊是鲜明对照。子路豪放,有什么都和朋友分享。颜渊谦虚,不自吹自擂。孔子的志向,和他们都不一样,是普施仁爱,让老的小的,皆大欢喜。(颜渊、季路)
    bookbao8.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能自我批评的人太少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这话不知是说给谁听。孔子说,算了吧,我可没见过,有谁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勇于自我批评,可见这事不容易。“自讼”,是自己和自己辩论,自我批评。(能自我批评的人太少)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是个好学的人。
    “十室之邑”是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小镇,“忠信”之人是老实人。孔子说,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10户人家就有一个,但他们都比不上我好学。(孔子最好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泰伯三以天下让
    8.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即吴太伯。泰伯为周太王的长子。周太王有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次曰季历。太伯、仲雍知季历贤,父欲传位于季历,遂奔吴以让之,吴国奉他为始祖。太、泰都是从大字而来。战国文字,六国异形,楚系文字,“太”作;秦系文字,则往往用“泰”为“太”。《史记》、《汉书》“泰”作“太”,还保留着秦系文字的特点。
    “三以天下让”,泰伯三让,到底是哪三让?前人有各种传说:一说泰伯三让,是生一让(太王病,采药不归),死一让(死不奔丧),丧事除,又一让(断发文身,示不可用,终不归),见郑玄注和范宁说之二;一说泰伯三让,是一让季历,二让文王,三让武王,见范宁说之一。宋儒更有让周让商之辩。让周,是以周未得天下,“三以天下让”,只是为了将来取天下,乃让季历,是阴谋图商说,二程主之;让商,则是说太王有灭商之志,泰伯认为不合法,为存商,才逃亡到吴越,则属“夷、齐扣马之心”,忠诚可感,朱注主之。曲说丛生,多因道德作怪,不必深究。其实,禅让是所谓上古至德,尧、舜、禹皆以禅让得天下,古人津津乐道,不独孔子。孔子夸赞,不过因为,泰伯生于商周之际,还能讲这种旧道德,实在不容易。
    “民无得而称焉”,百姓不知用什么话来称颂他们。《释文》“得”作“德”。古书“得”与“德”经常通假。《季氏》16.12“民无德而称焉”,据此,应读为“民无得而称焉”,但这里是好得没法说,那里是坏得没法说。
    据周人传说,他们的先祖太王(“太王”当是出于追称)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即这里的泰伯),老二仲雍,最小的儿子叫季历。俗话说“天下老子爱小小”(全世界的童话都讲这类现象),“爱小小”的原因是爱小老婆。男性用情不专,喜新厌旧,或称之为“公牛效应”。“公牛效应”是男权的象征。古代统治者,很多都是公牛,年龄越大越爱小女孩,《左传》中的乱子,往往因此而起。
    太王喜欢季历和季历的儿子,即文王昌(“文王”恐怕是出于追称)。他想立季历继承他。太伯、仲雍深知爸爸的心思,就跑到吴越之地来了。他们故意把头发剃得很短,浑身刺上青花,让太王觉得他们已变成“南蛮子”,不堪重用(《史记?吴太伯世家》)。这种故事传到春秋,成为美谈。孔子认为,让贤是很高的美德,今人不行,只有古代才行。泰伯德行太高,百姓不知该怎么赞美,所以说“民无得而称焉”。
    太伯是吴国的始祖,最初封在虞。江苏丹徒出土的宜侯簋,铭文内容就是讲吴国的封建。宜侯最初封在虞,后来才“迁侯于宜”。宝鸡有虞山(即吴山),山西有虞国。吴国和这两个“虞”可能有关。太伯是江苏人的骄傲,《儒林外史》的第三十六和三十七回说,“常熟是极出人文的地方”,当地出了个虞博士,名育德,字果行。他在南京举行泰伯祠大祭,主祭是虞博士,亚献是庄征君,终献是马二先生。第四十八回和最后一回(第五十五回)也提到此事。
    最近,各地寻根问祖,到处都在公祭这帝那帝,江苏常州也在祭吴太伯。(泰伯三以天下让)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葸”,音xǐ,是胆小怕事的意思。
    “绞”,是急切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