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中文网-热门的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网 > > 狼狈不堪的历史 > 第一卷刘邦和儒教的战争 67、刘邦吸取了陈胜对待军阀的教训吗?
    在沛公刘邦彻底失去他的家乡根据地时,整个天下的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秦朝方面,已经把围剿各地反叛,作为中心任务。
    各地的反叛,扰得一心想抓紧有限生命及时行乐的秦二世无比烦躁。他屡屡责备丞相李斯:“你高居在秦国三公的职位上,为什么让盗贼发展到这样厉害?”
    李斯非常惶恐,却又贪恋职位。他的内心,恐怕已经在为自己当初听信赵高的话拥立胡亥而后悔。
    永远不要试图依附一个邪恶的人来谋求好处,因为你本身也会成为邪恶者的猎物。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保命要紧。面对随时可能被秦二世杀头的危险,李斯的全部心思,已经不是如何为朝廷剿灭盗贼,而是如何取得秦二世的欢心。
    但秦二世与他爸爸秦始皇截然不同。
    秦始皇是你出的主意越高明他越高兴,秦二世却是你出的主意越馊他越高兴。
    不过,李斯是聪明的。聪明的他,会出高明的主意,也会出很馊的主意,只看情势的需要。
    他费心揣摩秦二世的心思,竭力为秦二世想馊主意。他引经据典地告诉二世,贤明的君主就是要高高在上,尽情享乐,为此对下级必须采取极端严厉的追责,逼迫各级官员去残酷地压榨百姓,以供君主享受。而对付百姓的最好办法,就是把法律制定得越严密越严厉越好,这样,百姓动不动就会犯法,每天都在想着如何才能不犯法,哪里还有心思去图谋反叛呢?
    好,说得好,完全符合朕的心意。
    这是个典型的馊主意,但秦二世听了很高兴,完全采纳。
    于是,秦二世对各级官吏采取了更加严厉的督责措施。按照二世他二大爷的二标准,什么是好官?向人民征税多的官员就是好官。什么是忠臣?杀人杀得多的官员才是忠臣。
    于是,各地秦朝官吏更加残酷地压榨百姓。刑徒在道路上结伴而行,死人的尸体每天都在街道上堆积。
    秦始皇带给天下百姓恐惧,秦二世带给天下百姓的完全是绝望。
    人民越活不下去,秦二世就越觉得自己威风。越来越多的人们心中燃起了反叛的熊熊怒火,而秦二世的对策,就是下令大军更加残酷地镇压。
    他派出长史司马欣、董翳,率领从咸阳周边紧急征发来的军队,辅助章邯,镇压各地反叛。
    我们知道,此前章邯临危受命,带领的军队是利用囚犯、徭役和奴隶等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这些人为了获得自由,肯上战场卖命,但他们毕竟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也缺乏对秦朝的充分忠臣,战斗力其实是成问题的。只是因为章邯太过厉害,才能统帅他们,打了不少胜仗。
    现在,得到朝廷派遣来的正规部队的支援,章邯立即如虎添翼。
    秦朝咸阳附近驻扎的正规部队,毫无疑问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部队。章邯率领着天下最精锐的军队,喋血而进。在击溃逼近咸阳的周文后,又相继打败造反义军伍逢,接着杀掉了另一名造反义军首领张贺等,把兵锋直接指向陈胜。
    陈胜此时已经陷入险境。
    作为打响了反秦暴动的第一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奴出身而率兵造反的人,陈胜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鉴,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创新摸索。
    他是天才,是当时最杰出的英雄,但面对起义形势发展后必然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挑战,他还是没有能够全部妥善地应对好。
    具体地说,陈胜此时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造反起义后很容易出现的军阀割据倾向。
    在称王建立“张楚”政权之后,陈胜一度成为天下造反英雄们共同尊奉的盟主,大家都听他的号令。但是,随着势力的扩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做起了军阀,表面上仍然尊奉陈胜,实际上却都占地为王,专门打自己的算盘。
    这对于一心想把各地造反义军都团结整合起来共同反抗秦朝的陈胜来说,实在是难以容忍的。
    为此,天才的陈胜开始着手建立起自己的监察制度,派人对各地将领进行随军监督问责,及时发现有些将领拥兵自重的苗头,以保障张楚政权政令和军事的统一。
    然而,在战争的百忙之中,要建立起系统的监察制度并不容易。派出去的人,确实有滥权枉法、虚报情况的现象,导致陈胜把许多在外攻城略地有功的将士无辜错杀,背负上了猜忌寡恩的恶名。
    后来的历史学家和专家学者们,也把陈胜建立监察制度对将领们督军问责,作为陈胜的重大失误之一。
    他们却忽视了,陈胜推行这样的制度实在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因为,当时造反义军队伍确实已经面临着将领们纷纷占地割据的严峻形势,如果听任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就很容易被秦军各个击破。
    事实是,当章邯率领秦军对各地造反义军进行镇压之后,确实做到了各个击破,因为造反义军彼此的不统一和观望甚至是相互厮杀,而给了章邯以可趁之际。
    实际上,这种军阀割据的危险局面,后来的项羽和刘邦也无不遇到。
    我们以后将会看到,刘邦吸取了陈胜在处理这种局面时的一些成功的做法,比如处处顾全大局,有时候不得不被迫妥协,满足割据者的某些非份要求;也吸取了陈胜在处理这种局面时的一些失败教训,采取了其他的应对措施。
    但尽管有陈胜的经验教训在前,刘邦在处理这种局面时也惊险无比,带有很大的冒险成分,也差点遭遇彻底的失败。
    客观形势是如此险恶,又怎么能把责任都推卸到陈胜身上,责怪他的做法不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