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合适的夫君人选……
    刘氏的那个积极劲儿让鱼儿见了颇为头疼,到最后更是发展到鱼儿见了刘氏就躲,因为刘氏一拉住鱼儿就能说上一整天、把手头上合适的人选都说一遍,所以鱼儿只有一见到刘氏就躲得远远的、才能好好的钻研发家之道。
    而另一方面,因之前林氏四处散播消息、说杨赵两家即将结亲,因此大家伙儿都以为鱼儿铁定是赵家的媳妇儿了,有些也想上门提亲的也都打消了念头。
    但杨家拒亲的消息传出去后,一些想要高攀杨家、或是相中鱼儿的人便重新打起了主意,纷纷前来杨家提亲。
    已经见了不少媒婆的刘氏,竟还能耐住性子见这些提亲的人,这让压根就没想过要定亲的鱼儿心里暗暗叫苦———这发财致富的法子不是说有就有的,鱼儿一时半会儿也没什么头绪、现下也还没研究出来好办法来。
    因此鱼儿也就是找不出什么正当的理由、来让刘氏暂且打消嫁她出去的念头,加上为了拖延亲事,鱼儿也不能把他们误会了小栓子一事同刘氏明说了,否则刘氏一定会改变主意马上答应赵家的提亲。
    因此鱼儿只能一边躲一边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刘氏,不是说这个样貌长得欠佳、就是说那人品性不好,实在不行就说对方的父母一看就是那不好相与的主儿,到最后鱼儿实在是找不出拒绝的借口了,只能直截了当的说那人看了她就不想嫁……
    而鱼儿连这样的借口都找出来了,刘氏自是觉察到鱼儿是不想正正经经的相个夫君,于是便不再由着鱼儿胡闹了,再遇到合适的人选就强行把鱼儿拘到提亲人跟前,让提亲人相鱼儿的同时、也叮嘱鱼儿好好的听一听对方的情形。
    这一日,有一户家里祖祖辈辈都以“采集紫菜”为生的人家,前来杨家替自家儿子提亲。这“采集紫菜”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本事,在闽南一带也算是一项十分赚钱的生计。
    因此刘氏对这户人家的家境还算是满意,于是便硬是逼着鱼儿同她一起见那前来提亲之人,于是一大早就把鱼儿拘在身旁、并早早把话给撂下了:“阿妹,今儿有人会上我们家里提亲,你不许四下乱跑、就在阿母屋里呆着,一会儿跟着阿母去见见人家。”
    “阿母,昨儿我不才见了一个吗?这婚姻大事本就急不得,您就不能慢慢来、几天相一个吗?非得一天一个,这般挑选我们哪能静下心来挑出好的?”鱼儿无奈,只能想着法子让刘氏打消念头。
    刘氏早就知道鱼儿对自己的亲事不上心,因此当下就苦口婆心的劝起鱼儿来:“阿妹,你今年都已经十五了,这亲事得赶紧定下才是!再拖下去,你可就成了老姑娘了!到时候你就是想嫁,也得看人家男方愿不愿意要你……”
    鱼儿闻言便撅起小嘴儿,小声的抱怨了句:“哪有阿母您说的这般夸张,再过个一、两年再着急我的亲事,那也还来得及嘛!再说了,若真心想娶我为妻的人,便不会在意我是不是老姑娘!”
    说实话,十五、六岁出嫁鱼儿都还觉得太早了,毕竟在她原本所在的那个时代,女子得年满二十周岁才能结婚,到了三十岁还没结婚的更是比比皆是。因此鱼儿虽然知道北宋女子都是及笄后就差不多都出嫁了,可她心理上还是有些难以接受,也下意识的不把刘氏口中那“老姑娘”一说放在心上了。
    不过鱼儿虽然因是穿越女而打从心里不愿意早嫁,但刘氏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土妇女,自是不容许她这般胡闹了。因此无论鱼儿说什么刘氏都不当回事,且她也不和宝贝闺女再在此事上争执了,而是直接以行动来告诉鱼儿她没得选择、只能乖乖听话。
    只见刘氏一把把鱼儿拉到自个儿身边,随后让林氏坐到门口把门给堵住了,待鱼儿偷溜的唯一出口被堵死了,刘氏才慢慢的介绍起今儿要来提亲的那户人家的具体状况……
    “那户人家姓高,听说祖祖辈辈都是靠采集紫菜为生,虽然不是一年到头都会去爬礁采集紫菜,但哪怕高家一年只采两、三回紫菜,也足够应付他们一家人一年的嚼用了!”
    刘氏的话让鱼儿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下意识的追问了句:“阿母,你说高家一年只要采几次野菜,就能应付一家人一整年的嚼用?”
    “就是这样,且这采集紫菜还让高家的家境十分富足呢!”刘氏见鱼儿追问,以为她对这户以采集紫菜为生的高姓人家感兴趣,于是回答的同时还不忘给高家添了句好话。
    “这紫菜竟这般值钱?比鱼虾还贵?”
    鱼儿得到刘氏的肯定回答后依旧有些难以置信,毕竟这紫菜在现代只是十分寻常的海产品,各大超市都有出售,且价钱也都不贵。
    刘氏见鱼儿不信,便细细的给她解释:“这紫菜本就难采且数量稀少,这般稀罕的物事价钱自然也就能卖得高一些了,且那上好的紫菜还是专门进贡给朝廷的海珍贡品,我们这些寻常老百姓想吃还吃不上呢!”
    刘氏说着顿了顿,随后便又替高家说起好话来:“高家在我们惠安一带海域采的紫菜虽然品质一般,无法同那专门进贡给朝廷的上好紫菜相比,但因那紫菜也算是个来之不易的稀罕物事,所以高家采的那些紫菜也都能卖到好价钱,让他们家家境比寻常靠打渔为生的人家要好上不少!”
    刘氏一说这上好的紫菜乃是进贡给朝廷的贡品,鱼儿脑海里那块被她尘封了十几年的记忆便在瞬间被打开了,一些和紫菜有关的资料和常识也都纷纷涌上鱼儿的心头。虽然因时隔多年,很多存储在鱼儿脑海里的资料、鱼儿一时无法全都记清楚,但仅凭这些零零散散的资料,也能让鱼儿受到很大的启发,更是让鱼儿心里慢慢的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
    这个念头让鱼儿两眼瞬间大放光彩,心里更是有着难以掩盖的激动———若是她能把北宋稀少的紫菜大批量的养殖出来,再让它们卖个好价钱,那杨家不就有了发财致富的路子了?
    一想到这儿,鱼儿立马拉着刘氏、一脸急切的追问道:“阿母,你说的那个祖祖辈辈都靠采集紫菜为生的高家人,何时才会到我们家?”
    “怎么突然急着想见人家了?你先前不还一副‘死都不想见’的样子吗?眼下怎么突然乐得见牙不见眼?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门亲事让你一个小姑娘、满意到乐得全然不害臊呢!”刘氏闻言笑着调侃了鱼儿一句,显然对鱼儿态度突然大转变、有着几分不解。
    ---------------------------------------------------
    肚子疼,米码字状况~~~~~(>_<)~~~~
    第二章  紫菜礁
    而一直困扰着鱼儿的事意外的有了头绪,这让鱼儿眼下的心情十分愉悦,因此鱼儿不但不怕刘氏调侃她、还笑嘻嘻的向刘氏卖了一个关子:“等那人来了,我把心里想知道的都问清楚了,阿母您就知道我为何乐成这样了!”
    刘氏听了半真半假的嗔了鱼儿一句:“哟,这丫头还和我卖起了关子来了!怎么,突然想通了,急忙忙的想嫁了?!”
    “我不和阿母您瞎扯了!我到大哥和四哥以前读书的屋子里去找几本书来看看,等高家的人来了阿母您再唤我过来便是……”
    鱼儿说着便径直往门外走去,见了守在门口的林氏还不忘丢下一句玩笑话:“阿母若是怕我跑了一会儿不见你上门提亲之人,尽管让三嫂跟着我到大哥的屋子,让三嫂到那儿看着我。”
    鱼儿说完这话便笑嘻嘻的绕过林氏出了屋,刘氏和林氏见了无奈的对看了一眼,刘氏见鱼儿肯见那前来提亲的人了、也就没让林氏跟着她。而鱼儿出了堂屋穿过地坝,很快就钻到了杨大郎和杨四郎共用的那间书屋。
    这杨大郎一向爱看书,因此当官后便专门在这屋子里搭了个大书架,上头放了不少杨大郎收集回来的各类书籍,加上后来杨四郎四下收集的书册,那个大书架也被放满了一大半。
    鱼儿在那个大书架上翻找了半天,最终分别在几本书上找到了一些和紫菜相关的文字记载。鱼儿把那些文字细细的读了一遍,再把它们和自己脑海里所知的知识相结合,很快就对紫菜做出了大概的总结……
    原来紫菜最早出现在唐代一本名为《食疗本草》的书里,到了宋代一些上好的紫菜更是被朝廷列为海珍贡品,就连明朝名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里面也曾提及紫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紫菜:“闽越悉有之,大叶而薄,彼人揉成饼状,晒干货之,其色紫,亦石衣之属也。”
    以上和紫菜有关的记载,除了有些是在杨大郎和杨四郎的藏书里翻到的,其余的都是鱼儿当年学海藻类植物历史时狂背过的资料,现下总算是派上了一点用场。
    鱼儿记得当年苦读海藻类植物历史时,还曾经查阅过潮汕的志书,查到清乾隆时期的《南澳志》中也记载了一些和紫菜有关的文字———《南澳志》上面说紫菜生于云(澳)、青(澳)海岩石上,名紫可为羹。
    鱼儿记得该书还提到赤菜、石花、狗毛、铁钉菜、脚皮菜、鸡肠菜、虎蒂菜等十来种海藻类植物,单从这一点便能看出清朝乾隆时期的古人、已能区分和利用不同的海藻植物了。
    而整理了下自己所知的各种资料后,鱼儿很快就想通紫菜之所以会成为贡品的原因———以食物原料而论,紫菜具有很多突出的优点,首先是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极高,甚至超过了大豆、牛奶、鸡蛋等多种动植物食品;
    其次是含有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多种呈味氨基酸,因此味道极其鲜美;
    更难得的是没有海带等藻类常有的腥臭味,无须经过复杂的烹调就能食用。加之紫菜在北宋还属自然生长物,不可能被大批量的养殖,所以才会被列为海珍贡品。
    鱼儿怕把这些好不容易记起了的资料忘记,因此马上就地取了纸笔,飞快的把脑海里的那些现代知识一一记了下来,打算把这些都记下来以备以后不时之需。随后打算把先前找到的几本书籍里,提到紫菜的页面也稍作标记,好让以后翻查起来能方便些。
    但鱼儿才提笔写了一会儿,林氏就匆匆忙忙的赶来寻她了:“阿妹,那高家的人已经到了,眼下正在堂屋坐着喝茶,阿母让我来喊你过去。”
    这鱼儿本是恨不得立马见到那高家人了,但当真到了那要见的时候、鱼儿却忍不住踌躇起了,在书屋里磨蹭了一小会儿、才开口问了林氏一句:“三嫂,这来的不会是正主儿吧?我可不想稀里糊涂的见了正主,让人以为我上赶着想嫁到他们高家去……”
    没想到鱼儿的这番顾虑却让林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只见她笑完不忘出声调侃了鱼儿一句:“阿妹,你是怕那正主儿直接上我们家来相媳妇啊?放心,眼下八字都还没一撇呢,他们家哪有资格上咱家来相媳妇啊?再说了,咱是乡下人、不是那穷讲究的城里人,哪有相媳妇一说?”
    林氏这话让鱼儿有些不好意思的红了耳根子,这“相媳妇”乃是北宋的风俗,具体是指男女双方亲事初谈过、下过定帖了,若男方想提前相看女方模样品性等,便请媒人告知女方,后由男家挑日子选个雅致的酒楼或园圃,或请亲人,或请媒人,或男子本人亲自前往,将媳妇相看。
    若是男家相看女方后觉得中意,即以金钗插于女子冠鬓中,谓之“插钗”;若是相看后觉得不如意,则送女方彩缎二匹,美其名是曰“压惊”。
    不过这相媳妇儿虽然是北宋风俗,但遵循这些风俗的往往是些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许多乡下地方的穷家小户一般都不甚讲究。
    毕竟穷尽小户的女子,不能和那些不轻易抛头露面的大家闺秀相提并论———这穷家小户的女子,许多都是嫁从小就经常打照面、或是经常一起下田干活的同村人,这男女双方都经常见面且彼此十分熟稔,自然也就没了相看媳妇的必要了。
    因此有人上杨家来提亲,鱼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