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了马,可我查的资料那时长江以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中,并没有发现马的化石或是骸骨,后来看到一个资料上说,马因为长江相阻隔而没能出现在中国南方。
    那个时代的长江黄河的入海口居然离的并不远,居然在现在的琉球群岛那。
    那个时代,海平面变化很大,最低的时候,在如今的海平面以下150米,以至于台湾日本与大陆连在一起,而且台湾还与菲律宾相连,怪不得有个台湾的朋友对我说,台湾土著语言与菲律宾语相似相近。
    前面有朋友提到云梦泽,湖南湖北江西那一带那时的地貌是什么样,真的不知。我查到的资料,黄土高原在那个时代都是个草原,而在河南一带有扬子鳄,而以浙江还有剑齿象,在山东还有亚洲象。西藏高原上的温度至少要比现在高5-10度。
    成群的野牛可能从印度次大陆北上,一路迁栖直到中国的吉林,他们可能是追逐的水草而去,如果真是那样,那在亚洲的大陆上,可能的气候真的与现今的非洲有相似之处。亚热带草原?
    长毛象正慢慢的从华北地区慢慢往北迁栖,新石器时代自冰川时代之后进入到了全新世的一个大暖期。种种资料表明,在5000年前,那时气候一直在变暖,以后开始起气候又转冷。
    新石器时代处在全新世,那个时代也是造山运动活跃的时期,包括南海盆地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等等。
    在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上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确是以粟为主,小麦、水稻、豆等为辅。花生也是中国大陆原生的,只不过一直以来,推广的不好而已。
    关于地理、动物、植物方面的东西,大家就别太苛责了,呵呵,功力确实不够。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网文) 手机阅读 mbook.
    今8500~3000年为中国全新世
    暖期,此时的中国
    陆正好也处在新石器时代,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新石器朝代
    暖期。
    一中国新石器朝代
    暖期的生态环境特征
    在距今l0万~l万年出现的冰期为末次冰期,我国的绝
    部分地区,由于冰期时蒙古冷高压占据绝对优势,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萎缩,所以降水量
    幅度减少,致使西北地区沙漠扩张,风尘堆积极其旺盛,在黄土高原以至东部平原形成
    厚厚的黄土层。这对处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是一场严酷的挑战。在这样较为寒冷干燥的恶劣环境条件下,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作为食物的来源,农业的发明还未提到议事日程上。
    距今
    约l万年之际,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末次冰期结束,全新世降临。全新世是最后一次冰期结束至今的这一段时期,也被称为冰后期。冰后期也是一个间冰期,即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期。此时,冰川退缩,海平面回升,气候和生物带向两极方向迁移。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湖面扩张,生物繁荣,内陆干旱地区流沙固定,黄土地带土壤发育。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材料,可将我国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分为三期:
    距今10000~8500年为早全新世时期,在摆脱
    冰期的漫漫寒夜后,这一时期气候开始转为温和而干燥,年平均气温
    约为6℃。
    距今8500~3000年为中全新世时期,即是被施雅风院士率领的课题组确定的“中国全新世
    暖期”,也就是仰韶温暖期。此时辽南地区出现以榆、栎、椴、胡桃、桤木、榛等阔叶树形成的森林,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3℃,比现在高3~5℃。
    距今3000年以来为晚全新世时期,出现以松、桦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表明气候有所恶化和波动。
    距今8500~3000年间,有利的生态环境则曾持续
    长约55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恰好
    致和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王朝的时代相对应。
    正是在这一时期,农业开始萌发并得到迅速发展,新石器文化迅速取代旧石器文化并出现
    繁荣景象;而且,代表文明和权力象征的国家开始奠基并建立起强盛的夏商王朝。
    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环境条件
    农业是人类社会与
    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生产部门,这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主要是在广阔的田野中进行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此必然受到生态环境的强
    影响。而中国全新世
    暖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的孕育发生是极为有利的。
    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光照主要来自太阳光。在中国全新世
    暖期的时段范围内,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空气条件与今天相比没有
    的变化,尤其在远古的条件下,空气的质量状况只能比今日为好,姑且不加详论。这里主要就温度、水分、土壤状况加以分析。
    温度和水分是农作物必需的两
    生长条件,因为作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生长。并且,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决定着相应的农作物种植。
    在距今8500~7000年时期,根据青海湖、黄土高原、内蒙古白素海、河北东部、辽南地区、螺髻山等地的孢粉资料换算的当时温度比现在高2-4℃,尽管这一时期也曾出现过气温升降波动的现象。在天津静海、北塘及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均发现
    现生长在亚热带湖沼地区的水蕨孢子,这正和上述地区对气温的推测相吻合。
    在距今7000~6000年仰韶温暖期的鼎盛时期,现为干旱草原的青海湖滨当时为针叶阔叶混交林,从发现的紫果云杉残木可推知当时的年降水量达600mm左右,温度高于现代3℃左右。在海河流域、渤海湾、胶州湾和鲁北平原,出现
    现生长在亚热带的水蕨、水青冈、枫香、山核桃、铁杉、杨梅等。这表明当时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致使这些植物能沿海湾、海河及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生长。也由于当时河网沼泽纵横,水温增高,使得现生于亚热带湖沼水体的生物扩展到河北白洋淀、
    陆泽和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在山东中南部的汶河、泗河流域的北辛文化和
    汶口文化早期的遗址中发现有许多扬子鳄、水牛、龟、鳖、鱼和现在分布在长江流域洞庭湖一带水域的丽蚌、楔蚌、尖嵴蚌等动物的遗骸,其中仅在王因一处遗址就发现至少属于20个个体的扬子鳄遗骨,表明这些地区当时应有亚热带湖沼的生态环境。
    距今6000~5000年为波动降温期,在这一时段的距今5500年左右,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出现过落叶阔叶林一度减少,寒温性和温性针叶树种增加、海平面下降等现象。但从在山东郯城、南京句容宝华山发现的这一时段晚期丰富的亚热带动植物,尤其是水蕨、山龙眼的存在,推测当时温度可高于现代3.6℃。
    距今5000~4000年为较稳定的温暖期,属这一时期晋南汾河东岸的龙山文化晚期陶寺遗址出土的古生物资料,提供
    较丰富的环境信息。根据在陶寺遗址距今约4500年地层中出土的孢粉组合分析,计有乔木8种:油松、桦、鹅尔枥、榛、椴、栗、榆、栎;灌木及草本植物有11种:杜鹃、悬钩子、蒿、菊科、葎草、山萝卜、唇型科、禾本科、藜科、毛茛科、豆科;蕨类植物有水龙骨。其中的油松花粉占据优势,属华北地区山地暖温性针叶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既可单独成林,亦可与桦、栎等混交,组成暖温带针叶和阔叶混交林。
    到
    距今4400~4000年的陶寺遗址晚期,尽管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未发生
    的变化,但乔木植物花粉已占孢粉总数的60%,推测应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存在。加之在陶寺遗址还发现有鼍骨板即扬子鳄的遗骨,推测当地应属温暖偏湿的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洛阳皂角树遗址和山西夏县东下冯等文化遗址的发现,使我们
    解到夏代的一些环境信息。从二里头遗址的孢粉资料可知,在属龙山文化晚期的夏代初期,木本植物孢粉占相当的数量,灌木中的五加科、忍冬科、桤木,是今多生长在南方的植物,说明在夏代初年落叶阔叶林茂密,气候温暖湿润。《尚书·禹贡》及《史记·夏本纪》等文献中多有关于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和
    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夏朝立国前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为多雨洪水期。
    二里头文化的一期(距今3900~3850年)和二期(距今约3800年),即夏代早期和中期时,孢粉中的乔灌木数量与夏代初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仍有较
    比例,松树和桑树孢子数量较前增加,喜湿作物香蒲属有一定增长,并新增
    木本中的榆属。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二里头一期还发现
    象的标本。这既表明夏代早期和中期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有差别的,也说明夏代早中期还仍保留着仰韶温暖期的基本特征。雨量比前段稍少,但仍较为充沛,在夏朝都城周围还有不小的森林,呈现出疏林草原的生态景观,气候已有转凉的迹象。二里头文化三期(距今约3750年)的孢粉和洛阳皂角树遗址采集的孢粉标本属同一文化时期的遗存。这一时期的孢粉中,木本植物已降至孢粉总数的7.6%,而草本植物花粉已占90.2%,在皂角树遗址的乔木花粉中,也以耐旱的松属居多,喜湿的蕨类植物减少,动物的种类也较单调,土壤的磁化程度也由此前的较高值向较低值跌落。这说明夏代晚期已转化为稀疏草原的生态环境,气候已显温凉干燥。但从总体上看,夏王朝所在的中心地区洛阳盆地还有较广阔的水域,降水量虽较以前有所减少,但还是要比今天为多,处在仰韶温暖期的后期的
    背景下,温度要比今天高l~2℃。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殷墟发现的动物遗存有肿面猪、鹿、圣水牛、狗、猪、獐、鹿、羊、牛、狸、熊、獾、虎、黑鼠、竹鼠、兔、马、狐、乌苏里熊、豹、猫、鲸、田鼠、貘、犀牛、山羊、扭角羚、
    象、猴等;鸟类有雕、褐马鸡、丹顶鹤、耳鸮、冠鱼狗等;鱼类有鲻鱼、黄颡鱼、鲤鱼、青鱼、草鱼、赤眼鳟、鲟鱼及龟、丽蚌、蚌等。另外古生物学家周本雄认为,早在20世纪40年代被石璋如先生鉴定为“麻龟板”的动物,应为鳄鱼。这样,仅在殷墟发掘出的古动物化石就达40余种之多。甲骨文中也保留
    量殷代的环境资料。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根本。黄河中下游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黄河冲击而成的华北平原之所在,丰厚的黄土构成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基本景观。黄土是非常适宜农作物栽培的土壤,由于呈粉尘颗粒状,是由西北气流从亚洲内陆搬迁而来,逐渐飘撒沉积而成,其成岩作用不强。这些风成的黄土在结构上呈现出均匀、细小、松散、易碎的特点,这就使得粗笨的木耒、石铲等原始工具容易入土和耕作。
    黄土的有机质含量高,是较为肥沃的土壤,并有良好的保水性能。美国学者庞波里(raphaelpumpelly)曾对我国的黄土评价道:“它(黄土)的肥力似乎是无穷无竭。这种性能,正如著名德国地质学家李希特霍芬(ferdinandri)所指明,一是由于土层中累年堆积、业已腐烂
    的植物残体,雨后通过毛细管作用,把土壤中的各种矿物质吸到地面;一是由于从
    内地刮来的风沙不时仍在形成新的堆积。它‘自我加肥’(self-fertilizing)的性能可从这一事实得到证明:在中国辽阔的黄土地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都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往往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
    支持生命能力的极限。”
    黄土一般呈碱性,黄土中的矿物质
    体经久都不流失,因此基本肥力也长期不丧失.并且,如上所述,黄土还具有“自我加肥”的能力。这不但使其最适合于原始农业的早期耕作,而且也使黄土地区的人类从一开始就采用
    与定居生活相适应的较为稳定的耕作制度.对此,何炳棣先生指出:“原始华北农业最初不应该采取游耕式的耕作法。”以研究中东原始农业而著名的美国学者杰